細節
朱德群
無題
油彩 畫布
1974年作
簽名:朱德群;CHU TEH-CHUN
「我對於繪畫忠誠熱愛,故幻想洋溢,追求美的實現成為生命的需要。大自然給予了啟發與靈感,不斷的思索體會、領悟、積六十年不懈工作,經驗的累積,漸漸地進入得心應手、物我兩忘、人畫合一,感情自然流露的境界。這種心靈的感受與日俱增。」 - 朱德群
中西繪畫表現根本最大的不同,在於用毛筆畫成的線條一直都是中國繪畫的要素,而歐洲繪畫雖以線條開始,卻漸漸地轉移到輪廓內的事物中去,把注意力放到光影、體積、柔化輪廓,或者使輪廓模糊的種種表現法上,自此削弱了線條的重要性。朱德群重現了中國繪畫的特質,以書法為骨幹,以詩心詩境為景,以留白表現「虛即實」的宇宙觀。中國的山水畫在宋代之後逐漸加重藝術家的自我主觀,心靈的反映重於自然的再現,朱德群捨棄明清後流於僵化的筆墨技巧,但承襲了超越現實事物的本質,因此朱德群的抽象,不只是純粹符號的抽象,而是寫意的抽象,是藝術家內在情感粹煉的反射。在朱德群作品中不難看到大自然中的大山大水、瀑布流泉,給予觀看者無限的想像空間與自在,讓觀看朱德群的畫,不僅僅只是跟藝術家的心靈溝通,同時也是和宇宙、大自然的對話。
《構圖 No. 168 (河渠山景)》(Lot 1360)幾乎純以焦赭為主,在素以色彩著稱的朱德群作品中十分罕見,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更容易透過單純的色調感受到隱含於畫面的中國山水。傳統水墨畫的主體色調基本以墨色為主,王維之語:「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便清楚的點明了水墨在中國審美系統中的重要性,歷代畫家已將墨色的組合與構成視為基本的符號元素,在最低限的色彩使用中,營造出最深刻的意境傳達。油彩在朱德群筆下一改其濃厚黏滯的特性,似乎兼具了水彩的輕盈流動與焦墨枯筆的深沉,畫家在此僅以單色油彩的渲染變化,創造出「黑、白、濃、淡、乾、濕」六彩,並在看似豪邁的揮灑間,精準地運用簡約的墨色,使其在視覺結構上組成豐富而細微的層次,前景、中景與遠景的架構清晰,形成了畫面的遠近與縱深,因而創造出廣闊無垠的空間感,而在區區尺幅間呈現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在《無題》(Lot 1361)中,褐色筆觸帶著跳躍的韻律與雄健的節奏,強烈地令人聯想到古典書法中草書俐落瀟灑的用筆,以及中國武學中運氣使劍所產生的流暢力道與美感。藝術家運用個人一向快捷、「飛白」意味的筆法以及白色塊或其他淺色塊的搭配,使得他1970年代的繪畫風格有著行雲流水般的優雅流暢。朱德群的畫面上,其色彩和線條從不是偶然的,它們和諧地達到啟動光源形象及韻律的目的。藝術家1980年以來的創作更為靈動和自由,大面積的暈染和皴擦運用地更圓熟,色彩更為豐富艷麗,高彩度的面積擴大,《綠色印象》(Lot 1362)即在藍綠色的主調中,展現由色彩堆疊而來的壯麗磅礡氣勢。朱德群曾說藍色調是大自然中最有氣魄的色調,有著詩意的含蓄與博大的親和性,藍屬於整個生命界,最早的生命就發祥於藍色之中──原始海洋裡。《綠色印象》以大筆觸的藍綠與鈷藍,引領我們進入了大海的懷抱,沉靜神秘的海底與層層翻湧的浪潮都近在眼前,波光粼粼映照著五光十色的外在世界。我們似乎可以暫時拋卻世俗的煩惱,愜意地徜徉在畫面之中,朱德群在此與觀眾分享了一個繽紛卻又寧靜的宇宙, 也具體展現出他以色彩創造出無限空間感的深厚功力。
朱德群在1985年時坐火車從瑞士回法國,在車窗裡看到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暴風雪景色,激動得徹夜未眠,從此開始一系列雪景的創作。不同於中國山水畫多是描繪靜態的雪景寒林,朱德群的《冬景A》(Lot 1363)呈現了大雪紛飛的動態美,直率的感情流露來自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發,但其間的中國本質卻清晰可見。畫面上半部多用細膩宛轉的線條,令人聯想起被稱為「游絲書」的懷素《冬熟帖》,在點點飛雪的交織間,幻化為雲霧縹緲的遠山;近景則以墨色的寫意筆觸勾勒,半透明的冷暖色調組成多樣的空間感,朱德群捨棄個別山水的描寫,運用揮灑飛白、滴落流濺種種技法,以不安定的形體與色彩營造出瞬息萬變的雪景。雖然歐洲景色引發了藝術家的靈感,但《冬景A》並非打算仿效西方的自然主義,而是以朱德群自身深厚的民族根源與文化底蘊,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東方內在, 也因此,畫面所呈現的不是驚心動魄的高山暴風雪,而是魯迅筆下瑰麗而富有春意的雪景:「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豔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蝴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採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彷彿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
朱德群在〈我的繪畫歷程〉中引保羅‧克利的話:「藝術並非再現可見的事物,而是變不可見為可見。」《烈焰之光》(Lot 1359)畫面中心柔和溫暖的橙光具有吸引、統整構圖的視覺效果,它們也似乎充滿生命力,好像在孕育著色彩的幻變。但藝術家在此並不是想描寫具象的火焰,交錯的黃色、橙色與朱紅不僅是閃耀跳動的火光,更呈現出火焰所「不可見」的本質──我們對於炙熱與燃燒的印象。畫面週邊的暗色系加強了明暗對比,戲劇性的反差來自林布蘭畫面中的光影效果,情感流洩而充滿張力,但如朱德群所說的:「我畫的是我內心的光,也就是我的靈魂之光」,其畫面不是重現某些特定的場景或物象,而是服膺於藝術家內心的豐富情緒,探求自然界中萬事萬物的根本道理,這樣的意圖也在抽象的光與色之間,注入了抒情性與寬廣的精神內涵,朱德群「借鑒了西方的經驗,發展唐宋美學思想而畫出『無形』的畫,這正是繪畫精神的延續」。
在朱德群的畫作中,我們能感受到抽象畫那種自由灑脫,感情痛快宣洩的快感,而在同時又感受到屬於中國山水畫中氣勢磅礡的意境。這是作者內心潛藏的東方文化與西方藝術表現的完美結合,而畫家本身豪放的性格與寬大的氣魄,亦可從他的繪畫窺見,那雄渾中帶有靈秀的氣質才是朱德群畫中最引人入勝之處。自古以來,書畫藝術的根源一直建立在客觀世界的體驗與觀照之上,朱德群以中國文化的本質和內涵進行思考,並透過西方色彩理論的邏輯性,納入對於古代哲學與詩詞的感悟,如他所言「儘管旅居他鄉,可是無論在為人處事還是治學上,深深引導我的,還是我從少時的教育中領會的中華文化精神。祖先的文化寶藏是取之不盡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感到自己是越來越『中國』了。」在豐富和完善當代抽象語言的同時,朱德群也透過繪畫成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當前社會的意義。
無題
油彩 畫布
1974年作
簽名:朱德群;CHU TEH-CHUN
「我對於繪畫忠誠熱愛,故幻想洋溢,追求美的實現成為生命的需要。大自然給予了啟發與靈感,不斷的思索體會、領悟、積六十年不懈工作,經驗的累積,漸漸地進入得心應手、物我兩忘、人畫合一,感情自然流露的境界。這種心靈的感受與日俱增。」 - 朱德群
中西繪畫表現根本最大的不同,在於用毛筆畫成的線條一直都是中國繪畫的要素,而歐洲繪畫雖以線條開始,卻漸漸地轉移到輪廓內的事物中去,把注意力放到光影、體積、柔化輪廓,或者使輪廓模糊的種種表現法上,自此削弱了線條的重要性。朱德群重現了中國繪畫的特質,以書法為骨幹,以詩心詩境為景,以留白表現「虛即實」的宇宙觀。中國的山水畫在宋代之後逐漸加重藝術家的自我主觀,心靈的反映重於自然的再現,朱德群捨棄明清後流於僵化的筆墨技巧,但承襲了超越現實事物的本質,因此朱德群的抽象,不只是純粹符號的抽象,而是寫意的抽象,是藝術家內在情感粹煉的反射。在朱德群作品中不難看到大自然中的大山大水、瀑布流泉,給予觀看者無限的想像空間與自在,讓觀看朱德群的畫,不僅僅只是跟藝術家的心靈溝通,同時也是和宇宙、大自然的對話。
《構圖 No. 168 (河渠山景)》(Lot 1360)幾乎純以焦赭為主,在素以色彩著稱的朱德群作品中十分罕見,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更容易透過單純的色調感受到隱含於畫面的中國山水。傳統水墨畫的主體色調基本以墨色為主,王維之語:「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便清楚的點明了水墨在中國審美系統中的重要性,歷代畫家已將墨色的組合與構成視為基本的符號元素,在最低限的色彩使用中,營造出最深刻的意境傳達。油彩在朱德群筆下一改其濃厚黏滯的特性,似乎兼具了水彩的輕盈流動與焦墨枯筆的深沉,畫家在此僅以單色油彩的渲染變化,創造出「黑、白、濃、淡、乾、濕」六彩,並在看似豪邁的揮灑間,精準地運用簡約的墨色,使其在視覺結構上組成豐富而細微的層次,前景、中景與遠景的架構清晰,形成了畫面的遠近與縱深,因而創造出廣闊無垠的空間感,而在區區尺幅間呈現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在《無題》(Lot 1361)中,褐色筆觸帶著跳躍的韻律與雄健的節奏,強烈地令人聯想到古典書法中草書俐落瀟灑的用筆,以及中國武學中運氣使劍所產生的流暢力道與美感。藝術家運用個人一向快捷、「飛白」意味的筆法以及白色塊或其他淺色塊的搭配,使得他1970年代的繪畫風格有著行雲流水般的優雅流暢。朱德群的畫面上,其色彩和線條從不是偶然的,它們和諧地達到啟動光源形象及韻律的目的。藝術家1980年以來的創作更為靈動和自由,大面積的暈染和皴擦運用地更圓熟,色彩更為豐富艷麗,高彩度的面積擴大,《綠色印象》(Lot 1362)即在藍綠色的主調中,展現由色彩堆疊而來的壯麗磅礡氣勢。朱德群曾說藍色調是大自然中最有氣魄的色調,有著詩意的含蓄與博大的親和性,藍屬於整個生命界,最早的生命就發祥於藍色之中──原始海洋裡。《綠色印象》以大筆觸的藍綠與鈷藍,引領我們進入了大海的懷抱,沉靜神秘的海底與層層翻湧的浪潮都近在眼前,波光粼粼映照著五光十色的外在世界。我們似乎可以暫時拋卻世俗的煩惱,愜意地徜徉在畫面之中,朱德群在此與觀眾分享了一個繽紛卻又寧靜的宇宙, 也具體展現出他以色彩創造出無限空間感的深厚功力。
朱德群在1985年時坐火車從瑞士回法國,在車窗裡看到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暴風雪景色,激動得徹夜未眠,從此開始一系列雪景的創作。不同於中國山水畫多是描繪靜態的雪景寒林,朱德群的《冬景A》(Lot 1363)呈現了大雪紛飛的動態美,直率的感情流露來自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發,但其間的中國本質卻清晰可見。畫面上半部多用細膩宛轉的線條,令人聯想起被稱為「游絲書」的懷素《冬熟帖》,在點點飛雪的交織間,幻化為雲霧縹緲的遠山;近景則以墨色的寫意筆觸勾勒,半透明的冷暖色調組成多樣的空間感,朱德群捨棄個別山水的描寫,運用揮灑飛白、滴落流濺種種技法,以不安定的形體與色彩營造出瞬息萬變的雪景。雖然歐洲景色引發了藝術家的靈感,但《冬景A》並非打算仿效西方的自然主義,而是以朱德群自身深厚的民族根源與文化底蘊,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東方內在, 也因此,畫面所呈現的不是驚心動魄的高山暴風雪,而是魯迅筆下瑰麗而富有春意的雪景:「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豔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蝴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採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彷彿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
朱德群在〈我的繪畫歷程〉中引保羅‧克利的話:「藝術並非再現可見的事物,而是變不可見為可見。」《烈焰之光》(Lot 1359)畫面中心柔和溫暖的橙光具有吸引、統整構圖的視覺效果,它們也似乎充滿生命力,好像在孕育著色彩的幻變。但藝術家在此並不是想描寫具象的火焰,交錯的黃色、橙色與朱紅不僅是閃耀跳動的火光,更呈現出火焰所「不可見」的本質──我們對於炙熱與燃燒的印象。畫面週邊的暗色系加強了明暗對比,戲劇性的反差來自林布蘭畫面中的光影效果,情感流洩而充滿張力,但如朱德群所說的:「我畫的是我內心的光,也就是我的靈魂之光」,其畫面不是重現某些特定的場景或物象,而是服膺於藝術家內心的豐富情緒,探求自然界中萬事萬物的根本道理,這樣的意圖也在抽象的光與色之間,注入了抒情性與寬廣的精神內涵,朱德群「借鑒了西方的經驗,發展唐宋美學思想而畫出『無形』的畫,這正是繪畫精神的延續」。
在朱德群的畫作中,我們能感受到抽象畫那種自由灑脫,感情痛快宣洩的快感,而在同時又感受到屬於中國山水畫中氣勢磅礡的意境。這是作者內心潛藏的東方文化與西方藝術表現的完美結合,而畫家本身豪放的性格與寬大的氣魄,亦可從他的繪畫窺見,那雄渾中帶有靈秀的氣質才是朱德群畫中最引人入勝之處。自古以來,書畫藝術的根源一直建立在客觀世界的體驗與觀照之上,朱德群以中國文化的本質和內涵進行思考,並透過西方色彩理論的邏輯性,納入對於古代哲學與詩詞的感悟,如他所言「儘管旅居他鄉,可是無論在為人處事還是治學上,深深引導我的,還是我從少時的教育中領會的中華文化精神。祖先的文化寶藏是取之不盡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感到自己是越來越『中國』了。」在豐富和完善當代抽象語言的同時,朱德群也透過繪畫成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當前社會的意義。
榮譽呈獻
Felix Yip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