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亞洲當代畫家以個人風格鮮明的象徵系統聞名,尤其表現於其富象徵意義和超現實的戲劇性畫面中,例如張曉剛的歷史敘述,和岳敏君諷刺味濃的幻想曲。這種特色另一個不可或缺,卻常被忽視的方面就是抽象概念的探索和表達,以及抽象概念作為表現象徵、精神和哲學意義的手法。蔡國強一系列的作品,加上劉野和金昌烈的作品,實為理解這種獨特抽象概念的重要基石。
自1998年起,劉野的藝術創作已再不能缺少神祕如謎的童話故事。他總是刻意把油畫畫面劃分為不同矩形,就像錯縱複雜的故事裡的小章節,裡頭滿佈伏線,曲折離奇,恰如一個個視覺上的難題,留待觀眾逐一拆解。劉野經常藉著嚴密的構圖,向他最喜愛的西方藝術大師默默致敬。所以,他的作品充滿美術史的指涉和暗示。在1998年作品《海之藍》(Lot 1030)中,劉野製造水平和垂直相對的強烈節奏感,這種構圖方法,以及其純粹紅黃藍白的色彩運用,均是向蒙德里安致意的表現(圖1)。這種戲劇性的明暗分佈,以及窗框的造形,令人聯想到維梅爾古典作品裡的靜謐氛圍。與此同時,各個人物和他們的道具都暗示一種模棱兩可的戲劇性畫面,這位年輕的水手天使似乎獲得母親的賜封,正要開展他的歷險生涯(大概是被召進海上的一艘戰艦)。劉野正是藉著這些戲劇性畫面,配合童話故事,或是藉著後來的《快樂家庭》 (Lot 1025),探索他在當代生活目睹和感月水那種冒險和忐忑的感覺。
1998年劉野創作《海之藍》的時候,這些象徵手法已經發展成熟,但由於《海之藍》仍他個人成熟初期其中一幅最大的油畫,劉野作了一個重大的決定 - 簡化和減少象徵符號運用,他選擇的是一種更感性、更富哲學性的藝術方向。他剔除了慣用的垂直結構元素,只留下一系列厚實、絕美的平衡空間。畫面前景的淺層是一艘船的甲板,以柔和的黃色和白色繪畫而成。最左面是紅白分明相間的救生圈;最右方則站著我們的年輕水手,線條分明,架著一副望遠鏡。每一個具象元素暗示線條、矩形等的幾何美感。年輕水手的五官被強光下的一片黑影淹沒;他看起來專心而放鬆,他臉上掛著甚麼表情,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他的蒙德里安書本被遺棄在身後的甲板上。甲板後方是一片純深藍的海洋,向水平線上升,上方是另一艘以高速穩步前進的鈷藍色軍艦,頂著色調不勻、鋼鐵似的一片天。
劉野減少慣用的一批小天使和孩童人物,摒棄垂直結構元素,把色塊並列放置,讓我們專注於構圖中穩定的橫向移動。作品的尺寸和一片廣闊而深不可測的顏色,互相配合。如此一來,便增強了他一貫的神秘風格,但有別於以往依靠神秘符號和道具的運用,今次透過抽象和具象互相配合以增添神秘感。劉野在一片厚重的大色塊中加上陰影,無疑令色塊極富質感,足以媲美馬克.羅斯科(圖2)的長形方塊。兩位藝術家都運用色彩的神奇威力,作為超越現實的工具,令觀眾驚嘆如此看似無限的空間深度所觸發的心靈感動。這些構圖色彩的空間感,令人想起人類極哀和極樂等最真率、最原始的情感。楔形的色塊互相平衡、補充和抗衡,刺激觀眾的感知能力,形成了包圍和擴展之間的張力。大型的作品往往能突顯情感上的親密感覺。這幅作品實在很難不被視為一幅劉野的象徵性自畫像。他的水手對蒙德里安的幻想被外來力量中斷,正是這些力量,令他突然對周遭的世界產生了戒備。在深沉的影子裡,觀眾同時會注意到欄杆後那一片難以抵擋的深度,為人帶來一絲恐懼和興奮的深度。
劉野正正能在各極端之間取得完美的平衡。大海在情感、精神和象徵意義令人聯想到勇猛無敵、無法駕馭,與畫面結構和色彩上嚴謹的平衡形成極大反差。劉野再一次把作品的核心思想刻意遮掩起來,留下的卻是一張極感性的快照,當中捕捉了他激烈的情緒、純真的弱點和無限的潛能。
「童話和哲學我都同樣喜愛。童話故事充滿想像力和敏感性,而哲學則要求嚴格和理性的思考。童話和哲學代表兩種極端的思考模式。我的作品游走在兩個極端之間。只有些許線索,不完整的線索,透露出我創作主題背後的因與果。不過,有人能反過來從外而內進行自我探討嗎?」
- 劉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