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這三件源自卡羅琳肯尼迪私人收藏的秀美之作,十分難得地使人得以窺見一趟私密的人生旅途的核心,看一位大畫家的影響力及創作歷程如何形成於斯。每一幅畫都是非凡的傑作,引領我們深入了解一位名為本卡的畫家。它們的創作年代為本卡寓居班邦及倫敦的時期,而且,最重要的是——都是受一位親密的人生伴侶所啟發。此人就是1968年來到馬尼拉,後來嫁給本卡的一位英國青年作家 —卡羅琳.肯尼迪。
「本卡雖然把照片中人畫得極度逼真,他的這些畫卻並非對原照片的原樣照搬。實際上,將照片和依其繪成的畫作互相比較,只會使我們讚嘆畫家的功力何等深厚。本卡依據缺乏色調層次的黑白照片,描畫出來的作品不僅栩栩如生,同時也不忘講究繪畫筆觸的活力以及優雅的線性。在這一點上,本卡有別於其他一些同樣也利用攝影的畫家。這些人並不以攝影作為繪畫的出發點,而是針對這兩種媒介的本質,憑藉攝影提出宣言。在這種前提下,他們通過繪畫藝術重現照片時,作品骨子裏是畫,卻始終擺脫不了偽裝成照片的意味。」
拉樂宛系列
在本卡著名的拉樂宛系列當中,《東方紙扇》(Lot 1171) 是尤為典雅的一件抒情力作。早在創作這一系列以前,本卡便已因為高超的具像繪畫技巧、精細的繪圖手法以及刻畫菲律賓移民的繪畫主題而廣受讚譽。然而,唯有到“拉樂宛”誕生於1972年並且在盧茲畫廊舉行過首次展覽以後,本卡才真正地被公認為足以代表菲律賓的畫家,作品凝聚著菲律賓歷史與社會意識的生命與靈魂。“拉樂宛”將藝術技藝與被賦予新生的主題構建思路成功地結合起來。這個前後橫跨二十年以上的作品系列,以取自殖民地時期老照片的強力影像為基礎,徜徉於菲律賓豐富多彩的歷史,展現了其中的輝煌、悲情以及精繁的社會等級。
事實上,畫“拉樂宛”的靈感始於本卡和卡羅琳早年在倫敦共同生活的那段日子。這小兩口當時愛逛切爾西市場,在那裏的舊貨攤發現了大量的菲律賓文物,包括書籍、明信片、舊版畫、照片,以及其他一些從殖民地時期殘留下來的物品。從此,本卡便開始探索如何將這些激蕩情思的 影像融入自己的藝術創作。
《東方紙扇》
《東方紙扇》裏的混血兒女郎或許是富有的種植園主的千金,正躺在大莊園的吊床上享受著午睡時光。她瀑布般的深色長髮穿透吊床的編網,人又五官細緻,足見其美貌出眾。然而,她直接注視觀畫者的清眉秀目,再加上動人的微笑,才是真正捕捉到其內在的感性特質及深邃的舊時感。同樣重要的(甚至可能更為重要的)是立於背景處、意態嫻靜的土著女僕。她眼瞼低垂,用心為小姐搧風,充分表現出自己身份低下。沉默的一群在漫長的歲月裏一直以忠心勞役建設菲律賓社會,而她即是其中的一員。
西班牙人愛午後乘涼的核心民族習慣,於此靠一把東方紙扇來實現。這是昔日聯繋華僑身份的物件,而華僑代表著菲律賓多種族社會文化遺產中極重要的一條脈絡。此畫包含了一把拼貼紙扇以及一把較小的、用中式羊皮紙裁成的扇子,為作品的整體敘述增添了幾許趣味,彷彿畫上附著殖民地時期的扇子實體。這樣的疊合,使《東方紙扇》超越了懷舊風情,演化為激起共鳴的歷史記錄,成為一種檔案展示。本卡拉樂宛系列的真正高明之處,在於畫家將失落的歷史影像與資料攬為己物,重新擁有它們,並且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文化認同。
最後,我們不得不注意到畫中的第三個人物。她曲線玲瓏的玉體斜斜跨過畫面,雙眼合上,向後收束的頭髮宛如一頂雅緻的帽子,底下垂著一枚小巧的耳環,而部份側臉則被扇子所遮掩。這位婦人與畫面的中心女性人物不同,具有櫻桃小嘴,五官線條較為柔婉,大有可能是華僑或者具有中華血統的混血兒。本卡顯然在畫面上集合了女性移民的諸多原型,有種植園主的女兒及其女僕,又有華族婦人和她的折疊扇。《東方紙扇》不只是美得出奇,而且對於帶動及塑造菲律賓歷史的各類婦女,更是一種見證。
《家庭》及《卡羅琳肖像》
《家庭(薩拉熱窩影像)》(Lot 1172) 是為了卡羅琳.肯尼迪而繪於1994年的。卡羅琳當時正在陷入巴爾干半島戰爭的波斯尼亞和克羅地亞工作,對政治動蕩有第一手的記述。這些記述以及拍攝難民家庭的新聞影像影響了本作品的創作。本作品畫的是被戰爭拆散的家庭,寄寓了畫家的同情之意。
《卡羅琳肖像(畫家之妻)》(Lot 1173) 是1972年送給卡羅琳肯尼迪的生日禮物。本卡初步開展拉樂宛系列,正是在那一年。見於該系列的攝影寫實主義美學在這裏亦有所體現,顯示在畫面上消褪的深褐色調、嚴正的身體姿勢,以及利落的生理線條。與此近似的,還有《典型的混血兒》這件標誌性作品. 畫家的妻子在此被畫成處子般、女神般的繆斯;其翻瀉而下的秀髮和飄忽的表情,散發著遙遠而彷彿未曾沾染塵俗的美麗。畫中的容顏雖然屬於畫家最為熟悉的卡羅琳,但一筆一劃背後深情款款的感知,純粹發自畫家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