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90年代的中國文化可謂繁榮: 都市膨脹,信息泛濫,人在形形色色的文化資訊和流行風潮中忙碌。水墨藝術也不例外,自有一番熱鬧景象。」
王林《中國水墨文獻展1978-2006》湖北美術出版社 武漢 中國 2006年出版
朱偉是當代水墨的領軍人物之一。他生於1966年,成長於文革期間的軍人家庭,他的童年回憶亦始於軍校。他繼而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學習。他的作品以《北京故事》及《中國 中國》系列最為有名,記錄了社會模式的劇變和人性的弱點,以人性的角度去審視社會事件和無所不在的領袖形像。
創作於1993年的《北京故事》(Lot 1494) 受八十年代末中國的解放運動啟發而成。畫中的士兵面容冷峻,反映了朱偉同代青年對自由思想的自覺反差。創作於1996年的《三頭像》(Lot Lot 1601) 描繪了波浪中沉思的男人,表現了畫家個人的沉思。同樣作於1996年的《中國爵士九號》(Lot 1601) 則描繪了一個狀似漢堡包的物件,暗示了中國人民的生活受到西方文化引入所影響。《三頭像》表現了藝術家內在的爭扎,而《中國爵士九號》則涉及外來流行文化,朱偉以此表現出當時的複雜改變如何震盪著中國社會。
朱偉把他對中國傳統水墨的熱愛轉化成其獨有新式的技法。在《中國日記》(Lot 1495) 及《無題》(Lot 1600) 中,朱偉就創造了一個超越時空的水墨對話,他以對水墨藝術在技術和觀念上的深厚認識,去轉化生活成為日記的形式,畫中穿著毛澤東時期衣服的人物讓人回想過去極權時代中依然存在一份天真的情懷。從中國社會及政治的歷史方面看,作品反映了人民在共產主義極端時期易於被鼓動的情態。
創作於2008年的《中國 中國》(Lot 1540) 是一對以同名繪畫系列發展出來的雕塑作品,作品之簡潔呼應了他在水墨繪畫方面的用筆,像磨舊過的表面,十分接近顏色在紙上緩緩滲透的效果。同時,雕塑的古樸處理讓人聯想起敦煌雕像,反應了朱偉對唐宋藝術的鍾情。與人等身大的雕塑身穿中山裝(亦稱毛裝),昂首颯爽,無相的他們立在黑色平台之上,身軀前傾,似是諷刺著極權下人民的唯唯諾諾,而雕塑的圓潤及童稚造型亦表現了孩童眼中的世界。整體而言,雕塑表現了在毛澤東時代朱偉的單純青春情懷,他富於趣味的創造古今並蓄,引導觀者以開放的態度去觀看生命與歷史。朱偉諧趣尖銳的題材配以豐富的形象,誠然為觀者開創了欣賞中國當代美術的一個新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