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中國藝術的現代化之路離不開談論「星星美展」,而馬德升的名字又貫徹始終地與這個藝術革命運動血肉相連。1979年的中國儘管已經擺脫文革政治風波,可是美術界的機制沒有馬上脫胎換骨,藝術創作的自由度依舊掌握在官方機構的品味和立場。在一個百廢待興的時代,亦是變革與進步的良機,馬德升作為其中的發起者,與王克平、黃銳等二十三位年輕的創作者,在1979年9月於中央美術館側鐵欄上策劃了「星星美展」,主張藝術創作自由和力求創新的表現形式,燃起現代藝術在中國的燎原之火。從是次秋拍的五組作品可以理解馬德升創作形式的多樣化,以及其獨有的東方美學精神。
1931年魯迅曾發起並大力鼓吹新興木刻運動,直到進入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年代,木刻藝術漸次淪為廉價的政治宣傳工具(圖1)。馬德升的版畫明顯顛覆了社會革命的叙事性和戲劇性,轉向純粹的藝術語言,並著重灌注個人情感表達。比如《無題;及城市景觀》(Lot 649)兩張結構嚴謹的作品,如圖案般重複的房子和山巒造型誇張,線條硬朗,對比分明,利用張力和律動刺激觀眾,以形式凌駕宣傳思維,徹底反叛了政治歌頌與偽飾的內容。另外《無題;及無題》(Lot 650)重點使用黑色面塊,營造濃厚的孤寂感,以窗口導向光明為喻,抒發藝術家渴求思想自由的情緒。
從油畫作品《無題》(Lot 527)可以看到馬德升早期吸取西方現代藝術語言作為形式改革的線索。他對城市的平面化處理和曖昧的透視感表達,加上荒涼的神秘氣氛安排,令人聯想到形而上繪畫先驅奇里柯的風格(圖2)。值得到注意的是藝術家沒有刻意利用西方繪畫在色彩方面的優勢,反而採用了低調的灰藍色調子,在冷色系中尋找有節制的對比,在觀念上接近中國文人對淡和雅的格調追求,亦暗示藝術家有感創作的孤獨和自憐的詩意。
馬德升在1982年開始水墨創作,發展出一系列以女體為題材的作品。《站立的裸女》(Lot 529)中的人體造型大膽直接而且高度抽象化,圓渾的雙手、明顯的性徵、違反現實比例的粗大腿部,令畫面產生仿如克萊因人體繪畫(圖3)的強大視覺震撼力。藝術家以小墨點輕描淡寫地表達人物頭部,突顯身體作為人類原始感官部份的重要性,豐腴的女體更連繫到生命繁衍的自然力量,呼應了中國藝術家希望釋放和重生的心願。馬德升使用大片墨色渲染取代線條去交待人體形狀,在黑白對比中表現出微妙的乾濕濃淡變化,連接中國文人畫中「墨分五色」的美學意趣,在現代藝術中展示傳統「用墨」的卓越才華。
中國文人傳統視石為山水的縮影,通過藏石養石來陶冶性情,所以在尋求石之美的同時亦是培養個人心性的過程,由此來看馬德升的石頭畫,我們可以明白他傳承了中國特有的審美基因,以現代的藝術語言表達出東方的石頭美學。《依偎》(Lot 528) 描繪四顆看似失去重心的鵝卵形石頭,因為互相依靠而達到巧妙的平衡,好像四個擁有生命的個體,站在大地之上受盡風霜和歷練依然迄立不倒。石頭的形狀彷如西方雕塑家阿爾普的作品,外表光滑和完美,石頭內的筆觸卻充滿表現主義畫風的爆發力,表裡不一的矛盾性,再對比背景的平靜祥和,令人聯想到人民在革命年代經歷與克服過無比的動盪,還有藝術家本人對生命的堅忍態度。馬德升畫出石頭的靈魂,以石喻人,以石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