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鐘泗賓擅長結合東西方的藝術精粹,他的實驗性抽象畫及具象人物畫結合鮮明且節奏明快的現代美學,可說是20 世紀藝壇上別具前瞻性的先鋒。
鐘泗賓於1971年出生在中國廈門,並於廈門藝術學院修讀中國水墨畫,其後入讀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將傳統中國水墨畫結合西方藝術理念。他自1946 年移居新加坡後,更加掌握了揉合中國水墨及西方油畫的歷史、技巧及構圖形式的技法。他亦非常擅長于以融合現代派構圖與傳統水墨的形式,描繪這個新環境的風土人情,其後更逐漸演變成他與其它藝術好友劉康、陳文希及陳宗瑞一同創立的著名“南洋”畫派。
1963年,倫敦寇克街上的Redfern畫廊為兩位才華洋溢的中國藝術家舉辦了兩場展覽,當中的作品在展現西方現代派風格的同時,亦保留中國傳統風景畫的精髓。這兩位藝術家分別是鐘泗賓與趙無極——首場鐘泗賓的展覽於4 月23 日至5 月17日舉行,第二場趙無極的展覽則于同年10 月29 日至11 月29 日舉行。Redfern 畫廊所舉行的鐘泗賓作品展覽,是個空前成功的歐洲巡迴展,早於1962 年3 月首度在倫敦龐德街的Frost & Reed 畫廊舉行,其後又於1962 年11 月在慕尼克Galerie Schoninger 再度亮相。在鐘泗賓歐洲巡迴展中所創作及展示的作品,均彰顯出相似的美學特質,精湛的抽象風景畫以明亮的鮮紅、深紅或黃色作背景,襯托著交錯的黑色、藍色及紅色。他偏愛描繪交錯的天與地,日出或日落更象徵著生命的迴圈。
這幅名為《精妙》(Lot 24) 的作品就是1963 年Redfern 畫廊展覽的展出作品,在展覽圖錄中是一組24 幅油畫中第19 號的作品,同場亦展出30 幅水彩畫作品。與歐洲巡迴展同期的作品一樣,這幅同樣是抽象風景畫。以類似中國文人畫的縱軸形式構圖,金色背景上以黑色拼湊出土地,幾道黃色點亮了畫面,仿如陽光從岩石或樹林之間透射出來。一抹蔚藍與鈷藍令人想起水的形態,或許是隱約山脈前的山谷湖泊。整個畫面漸漸淡化於綠色的薄霧之中,最後露出黃褐色的天空,襯托著鐘泗賓畫作標誌性的旭日。
鐘泗賓的抽象筆觸與迭色運用,某程度上與馬克.羅斯科及班奈特.紐曼的風格頗為相似。羅斯科認為真正的抽象畫必需把物件的形狀解構,並透過能引起共嗚的色彩將其精粹表現出來。鐘泗賓透過對色彩的理念與層次運用填滿空間,展露了他揉合西方藝術與中國傳統黑白水墨畫的技法。他偏愛以主色調構圖,反映出以顏色表達情感的敏銳觸角。此外,他以靈巧的技法,借由色彩展示書法的筆觸,以生動的潑灑及塗抹手法,急速地用畫筆掃上粗幼不一的線條。他的畫作充滿現代派風格,構圖沒有經過刻意營造,反顯得隨心即興。
六世紀中國藝術歷史學家及理論家謝赫曾發表水墨畫基礎的“六法論”,當中提出最重要的是“氣韻生動”,而這亦是畫作的精髓所在。以現代藝術家及東方畫家來說,鐘泗賓的抽象畫顯然能夠展現出“氣韻生動”的元素,並反映了藝術家的美學精神及生命動力。這幅作品曾被移居英國的知名中國收藏家Charles S. Wang 所珍
藏,而他也是不少中國著名藝術家如張大千的致友與贊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