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余本
去田間
油彩 畫布 裱於纖維版
1938年作
簽名:余本 YEE BON
來源
1997年4月13日 台北蘇富比 編號 23 2011年11月26日 香港佳士得 編號 1024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1996年12月5-6日「香港文化系列展覽:余本作品展」香港藝術中心及廣東畫院合辦 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 香港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在香港1940年代藝壇,余本積極與李秉、陳福善推動當地西洋美術創作及畫展,並投身美術教育以培育後進,對於香港現代藝術開創發展上的貢獻斐然,博得了香港畫壇「三劍俠」的美譽。余早年為維持家計,十三歲便離鄉背井,遠赴加拿大半工半讀。1928年考入藝術學校,先後在費茲傑羅及麥唐諾的指導下,接受法、英制度的學院訓練,研習西方古典寫實技法。他於一九三五年離開加拿大,定居香港。當他剛遷居香港時,正值抗日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時局中,文化藝術發展未興,余本開設畫室以繼續創作並同時授徒,即使環境困頓,也從未間斷作畫。在這段時期,他忠實記錄了1940至1950年代香港的舊日情貌,將中國南方獨特的人文與地方色彩,盡收於作品之中。 藝術家林詮居在《余本作品及文獻輯》的序文裡,曾評論到余本在創作中顯露出高度「油畫民族化」的自覺與企圖心。當余氏從海外歸來,以藝術家的角度,面對中國當下的社會變遷,思索的是如何將他在西方習得的技法,和自己民族的精神與藝術結合,創作出極富時代感又具東方風格的油畫藝術。這樣的思考,成為他創作的動力核心,驅使他去找尋最適切的題材入畫。余本在1937年受徐悲鴻之邀前往桂林寫生,在漓江岸旁見到終日與激流奮力搏鬥的縴夫,他們在勞動中展現出堅忍強韌的生命力,深刻觸動了他,因而創作出一系列以描寫農民與漁民生活點滴為題的作品。 《去田間》(Lot 25)創作於1938年,藝術家運用剛健的筆調、幾近粗獷的線條、濃重沉著的色彩,描繪中體格健碩的農夫青年引領著水牛,精神抖擻地朝田間邁向一天辛勤工作的開始。余本刻意描繪將水牛的軀頸放低,作勢向畫面右下方前進,明暗對比顯著的背脊,以45度角切分水牛偌大的身軀,串連上如新月般的牛角,巧妙形成一個箭頭的指向,為整幅畫製造出重量感和視覺動態。此外,藝術家以結實的幾何切面,摹寫著農夫身後的地面、後景中河畔的村舍以及遠方山脈,呈現出和諧理性的構圖安排以及厚實的體積感,十分近似塞尚及後期印象派的風格(圖1)。而明快的筆觸,簡化調和了背景,並突顯出前景主體,完全展現青年與水牛因勞動而鍛鍊出的堅實體魄。天空清朗斑斕的雲彩,從背景中央後方湧出,並在雲間縫隙滲透出日光的亮度,為畫面注入如浪漫主義畫派中常見的戲劇性光暗處理及律動感,由此可看出余本對於德拉克洛瓦的傾慕(圖2)。畫面整體瀰漫中國水墨畫般的田園詩意,而透過微仰的視角,更營造了農民在平凡中所展現出堅毅、宏偉的氣勢。其實余本早在1935年初返香港時,即以相似的構圖創作了描寫農人與耕牛踏上日暮歸途的《晚歸》(圖3),以較為濃沉、單一的色調,傾訴著歸國遊子對於鄉土養育之恩的感念,在藝壇獲得高度的評價;然相較於這件前期之作,1938年創作的《去田間》飽滿卻不充塞的構圖中,農民與水牛形象裡樸質、堅毅的旺盛生命力依舊,而在色彩應用與結構層次的鋪陳上,則顯得更加成熟、洗鍊,盡現余本融合中西精神與技法的高度企圖心與功力,也可見他在相同題材上的反覆錘鍊及細膩推敲,並傾注強烈的時代情感。1996年底,香港文化中心與廣東畫院聯合舉辦了「香港文化」系列展覽,當時特別選入余本這件重要作品,為香港在1930年代的藝術發展寫下最佳的註腳。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夜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