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朱德群
維羅納之背景
油彩 畫布
1990年作
款識:CHU TEH-CHUN 朱德群 90(右下)CHU TEH-CHUN 朱德群 Fond Véronèse 1990 (畫背)
來源
法國 私人收藏

榮譽呈獻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根據朱德群對其藝術的自述,繪畫初期他特別注意後印象派塞尚的概念,實踐把景物降服於形式、色彩、光線三維並列的關係。朱德群在杭州藝專時期透過吳大羽老師而認識的塞尚藝術,成為他重溯的重要靈感泉源之一。朱德群從塞尚深刻理解繪畫構圖及組成物像的視覺元素。繪畫結構的理論促使朱氏繼續思索、拆解隱含於風景及靜物表象之下更單純的表現方式,一步步邁向幾何切割所引申出來的「點」、「線」、「面」,組織了朱氏五、六十年代末以構圖命題的抽象油畫,這些早期創作多以矩形色塊為主。創作於1960年的《無題》(Lot 417)是少數朱氏以圓形為元素的早期創作,以灰色、駱駝色、灰褐色密塗的圓形與黑色線條緊湊地接合,朱德群在探究結構主義和硬邊抽象中節奏,而他獨有的中國文化底蘊讓他走出不一樣的路,畫作中滄勁肯定的直向筆觸,為幾何抽象藝術提供了新的出路,也成了朱德群的標誌。 朱德群的心靈調色板 光線與色彩是朱德群特別敏感的繪畫元素。1999年朱德群在法蘭西學院院士就職典禮上的演講上曾說:「在我的畫面上,其色彩和線條從不是偶然的,它們相和諧地達到同一目的:激活光源,喚起形象和韻律」。朱德群對作品中的色彩表現的要求是相當的嚴格。朱德群曾自述,「我從來不在晚上畫畫,因為燈光下的色彩感覺不對」。 法國著名藝評家,《杜象訪談錄》的作者皮耶.卡班在評論中寫道,「1956-1957年,是他創作中具有建築性自然主義階段。他還沒有直率地接觸顏色。他進行了簡化和概括,巴黎的光線在他筆下變得更加微妙細緻,他試圖表現它們的色彩,朱先生充分意識到那些使他遠離或接近他的創作源泉的東西,於是光線變成了顏色。各種紅色、橙色、藍色映襯著黑色,佈滿畫面,斷斷續續的大塊平面和冷暖相交的材料流痕,造成豐富的色彩變化」。從分析油畫作品《第418號》 (Lot 416)、《維羅納之背景》 (Lot 420)及《無題》(Lot 419)的色彩應用,可以了解朱德群的色彩感,以及如何把顏色和筆觸結合,呈現律動之感。 朱德群對德國表現主義、林布蘭光線應用、中國書法的研究,促成了他標誌性的快速果斷筆觸。在《第418號》中,朱德群透過許多短速的筆觸盛載厚重的鮮橘色、褐橘色、橘黃色,又以一氣呵成、剛勁十足的書法線條盛載黑色,畫面節奏澎湃,張力十足。筆觸與色彩互相發揮,使顏色產生飄落、流轉、移動之勢,見證了朱德群以交織的色彩引發視覺律動的大方向,立下了七十年代繪畫風格的基石。 1975年的《無題》(Lot 421)可以看到1970年《第418號》至1977年《無題》的過度。1975年的《無題》以黑、橘二色為主調,剛勁十足的書法線條仍然存在,部份短速的筆觸逐漸演變成細小的色塊面。薄薄的水粉顏料與較厚的油彩顏料成對比,可見朱德群在探索一種輕巧的背景處理。 朱德群力圖加強「光」與「色」的表現,70年代作品瞧著同一方向,一直在變奏。在1977年《無題》中,可以清晰看見1970年《第418號》中粘結厚重的油彩己消失,轉變成流暢的筆觸。皮耶.卡班曾這樣形容:「德群表現中另一個突出的特點是透明性,粘糊糊的油彩,織成了透明的新裝,那種半透明的效果,本是中國宣紙特有的風采,是令西方可望不可攀的風采。」朱德群以流暢的大筆觸,經過仔細的油彩調配,創作出獨有的半透明之感,表現流轉的光影。他以黃白色作為一個放光處,放射出橘、褐、黃、綠四色為主調。快速果斷筆觸演變成色點和色塊,剛烈的黑色書法線演變成蜿蜒的線條。 《維羅納之背景》(Lot 420) 之命題道出了畫作之創作靈感來自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維羅納創作的畫作的背景。畫面構圖和色彩令人聯想起維羅納的名作《迦拿的婚禮》。朱德群把義大利文藝復興隱含的人文精神、歷史精神,以顏色和筆觸表現。作品背景以藍色為主調,當中包含了寶石藍、蔚藍色、酞青藍、群青、海軍藍、鈷藍色。朱德群曾說:「我除了迷醉於王維的色彩,還流連於李清照、李後主的濃情。詩意的班斕和濃情,在我的心靈調色板上,調出了我的寶石藍色調。」對朱德東群來說,「藍色調是大自然中最有氣魄的色調:萬里長天是藍的,無垠大海是藍的。但是,這種大氣魄的藍,卻有著詩意的含蓄,有著博大的親和性。藍,才是屬於全人類的,屬於整個生命界的。最早的生命就發祥於藍色之中—原始海洋裡。所以他偏愛藍」。《維羅納之背景》的中心部份則以鈦鋅白色作為一個放光處,再加松石綠、鎘黃色、淺玫瑰紅的色塊、色點、線條,譜出律動的視覺效果。 隨著七十年代繪畫方向的確立,八十年代作品更見藝術家在技巧上的把握,企圖用「光」與「色」呈現中國山水獨有的騰雲駕霧之飄逸感。朱氏利用水粉的輕型,調出半透明的質感,因此創作於1980年的《無題》(Lot 418)中的粉譜紅色、鎘黃色、褐橘色生了一種貼近水墨在宣紙上暈染的效果,又彷如光線折射時色散所產生的視覺律動。薄薄的透明油彩圍繞密塗的塊面,在這裡產生光線的轉折,一緊一鬆,一 暗一亮,相互平衡,恰如在山中騰雲駕霧看世界物象的虛實變化。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