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XUAN (Chinese, B. 1947)
美国重要私人艺术收藏
白河边的男孩

艾轩

细节
艾轩
白河边的男孩

油彩 画布

1980年代作

款识:Ai Xuan 艾轩 (右下)
来源
美国 纽约 赫夫纳画廊 现藏者之家属于约1988-1989年购自上述画廊
出版
1987年12月22日《自由燃起新中国艺术》帕特·兰伯特 华尔街日报 美国

荣誉呈献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阅状况报告或联络我们查询更多拍品资料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1987年,艾轩、 陈衍宁和王沂东受罗伯特 • 海夫纳的邀请,赴美访问并于同年在其麦迪逊大道画廊举办展览,同期艾轩举办个展。 苏立文在展览图录中说,「他的画充满诗意的现实主义,有点令人不安,并完全不受控于意识形态。」同年12月《华尔街时报》兰伯特撰写《自由点燃中国新艺术》一文,艾轩的《白河边的男孩》(The Boy by the Whie River) 被选中刊登。 有关艾轩, 兰伯特着重写到,「他的西藏场景充斥着一丝不茍的细节,从毛茸茸的皮大衣,草的海洋,到饱经风霜的面孔,(和怀斯)灵魂相通处在于画作中隔绝而神秘的光环…如画中的主人公,独立于宏伟庄严的环境中,目光刻意避开观者的窥视。画家的色板充斥着冰冷的灰色和蓝色,添增一种忧郁的情绪。」 70年代艾轩在成都军区作驻军艺术家10余年,曾多次前往西藏写生,对西藏的人文景致有着深厚的感情。 1981年一个偶然机会在《世界美术》杂志中第一次看到怀斯的作品,那种不追求任何主题,异常安静细腻, 甚至不遵循透视原理的画法给了他极大的震撼。80年代初,艾轩以全新视角创作西藏主题作品,其中四幅油画被栗宪庭收入1983年《美术》杂志1月刊中, 人物多以背面或侧面出现;同期刊登何多苓的《老墙》。当时许多美术评论家置疑这些画的无政治主题及故事情节,甚至人物全无正面,索然不知他们在看什么,为什么站在那儿,甚至存在意义如何。而艾轩着意表达的正是人物的单纯存在和静谧忧伤的情绪。 有关西藏,艾轩曾说,「它本身就让人感觉一种巨大的不可超越的力量。是亘古不 变的、庄严的,人面对它往往是无可奈何的。我借助西藏这种状态表达了自个儿的感觉。」《白河边的男孩》中, 人物的侧影,一望无际被皑皑冰雪覆盖的白河,及前景中干裂的土地,一切皆以不加歧视的细节描绘出。男孩微大棉袍上的每条褶皱暗窝磨痕、定力的目光、领袖口及袍沿的毛边、以及飘起发梢暗喻的凛冽寒风,随处渗透咄咄逼人的真实,这是孤独和寂静的仪式,一种既非提出也非回答问题的陈述。 如雷明顿 (Frederic Remington) 背对骑马的印第安人及萨金特《龙涎香的烟》中半遮颜面的白衣女,艺术家关注的是人物于某时某处的存在。 作为艾轩早期重要作品,《白河边的男孩》 画中布满巨大张力,并在深层次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艺术精神, 有如元代倪赞山水画中萧瑟、荒凉、而奇妙的情愫。 观者似乎可以听到艾轩用画笔朗诵父亲艾青在《我爱这土地》的诗段,「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沈…」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艺术 (日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