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作為新加坡最負盛名的藝術先鋒,鐘泗濱對東南亞少數族裔風土人情的生動描繪,已成為他藝術生涯的標誌性題材。1917 年出生於中國福建廈門,鐘泗濱早期在廈門美術學院學習中國傳統水墨畫,隨後在上海新華美術學院接觸到了西方現代藝術流派,如抽象主義,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1945 年二戰結束後,鐘泗濱移居新加坡,自此翻開了他人生和藝術創作的新篇章。憑藉紮實的東西方繪畫功底,鍾氏在新加坡得以自由地將美學理念和他自己獨特的視覺語言相結合。1952 年,鐘泗濱在巴厘島旅居期間,東南亞繁茂絢爛充滿異域情調的景緻和當地的風土人情,激發了他獨具個人魅力的藝術風格的演變發展。他與其他同為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講師的大陸僑胞、當代藝術同儕陳文希,劉抗和陳文希,找到一片既不同於祖國大陸,也不同於新加坡蓬勃發展的城市景觀的藝術土壤。受到比利時藝術家勒邁耶的啟發( 見20 號拍品),在數十年間,新加坡的藝術家們深深著迷於巴厘島及東南亞地區的相關題材。對鍾氏而言,此次巴厘島之行點燃了他本人對這片未知島嶼的浪漫情愫,更使他醉心於沐浴著這方美景和當地居民的獨特光線。他對該題材的偏愛貫穿了其隨後的藝術生涯。在巴厘島旅居期間,鐘泗濱還走訪了馬來西亞婆羅洲島的沙撈越,並對當地的迪雅克人產生了濃厚興趣。1959 年,他又重返該島。鐘泗濱筆下的東南亞風情始終圍繞著對當地女性的細膩刻畫,她們令人寬慰、平和的天性和美麗散發出一種清新的異域藝術感染力。他早期強勁硬朗的人物形象逐漸轉變為流暢的線條和頎長的胴體。因此,這幅以男性為題材的作品《頭人》(Lot 1),作為鍾氏於五十年代創作的少量小幅作品之一,實屬罕見並且為研究其藝術風格的轉變提供了重要佐證。頭人,是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當地對部落首領的指稱,也是鍾泗濱這幅重要作品的主角。作為充滿領袖魅力的群體,他們的形象無疑也體現了鍾氏對這片土地的驕傲與熱愛。在陸運濤,鐘泗濱最主要的讚助人,的眾多藏品之中,有一幅鍾氏早期創作於1952 年其短暫的婆羅洲島之旅的素描,描繪了同一個頭人,同時也是此次拍品的構思前身。鐘泗濱在其海外旅居期間創作了大量素描,且在返回新加坡的工作室之後,“仍然不斷回顧修改這些素描,最終將它們融入其隨後的油畫、浮雕以及雕塑作品。"( 摘自辛友仁和Grace Tng 編著的《鐘泗濱:東南亞之美》,由新加坡國立藝術館,新加坡,於2010 年出版,第97 頁) 《頭人》展現了鐘泗濱嫻熟的色彩技法,以及用反復多層顏料和清漆來營造特殊透明感和將多種不同色調相融合的繁複效果。畫面中的次要人物背對著觀者,體現了他在眾多作品中突出的透視表現手法。在其同時期的作品中,如《巴厘島的少女》(1954 年) 和《沙撈越的姐妹》(1953 年),鐘泗濱將兩個人物並置於畫面中,運用不同的效果平衡並加強作品的構圖。這些作品同時也是鍾氏嘗試運用色彩( 而非精準刻畫) 來表達他的主題精髓的佐證。該作品中頭人迴避的眼神和平靜的神態亦是鍾氏人物的重要特徵之一。其生動的野獸派背景傳達了頭人以及在其領導下的人民所散發出的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