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洪救國被譽為菲律賓影響深遠的現代派畫家之一。他的華裔父親出於對中國在動盪政治環境下命運之擔憂,將其命名為「kiukok」,意為「救國」。洪救國來自於一個嚴厲的中國家庭,戰後成年,家庭對他事業的嚴謹要求與期待,讓其在成為藝術家的道路上阻力重重。儘管如此,洪氏依舊堅持熱情吸取著現代藝術運動所帶來的影響,並將這些影響滲透到了自己所關心的主題中。他最終成為了一名在菲律賓飽受讚賞的藝術家,也受到了當地中國群體的接納。他的作品在其事業起步初期亦受邀參加中國藝術家協會於臺灣所舉辦的展覽。
洪救國的作品深受現代主義和立體主義表現手法影響,令人聯想到墨西哥藝術家魯菲諾‧塔馬約的作品。他在青年時代便和立體主義先驅維參特‧馬南薩拉一同學習。然而與馬南薩拉不同的是,洪救國的作品並沒有被社會或政治資訊霸佔,也不受體裁流派束縛。他選擇專注於那些能徹底抽象化的物件和場景——靜物、動物、人物、風景或窗外之景。值得一提的是氏作品中標誌性的顆粒質感筆觸。選材的客觀性和由主題引發的有力感性回應形成鮮明對比:垂涎的狗、頸毛直豎的貓、無聲呐喊的人。作品描繪的雖是菲律賓本土情景,其主題卻誕生於藝術家對每一個平凡人與物的低調情意;而並非來自於對這篇土地戲劇化的抒情,抑或是對社會的哀悼。儘管如此,洪救國作品中鋒芒畢露的表現主義手法,仍舊是20世紀菲律賓所展現那種「絕無退路」之氛圍的一種象徵。
作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洪氏的作品中時常夾帶了《聖經》中的寓言。本作品《漁夫》便參考了一則寓言:耶穌請求空手而歸的漁夫們再次將漁網撒入大海。當他們收網時,發現漁網內裝滿了收穫于海洋的饋贈。
藝術家選擇以其敏銳的藝術視野處理繪畫中的宗教性根基。強烈的色彩、緻密的幾何線條和周正的形狀是藝術家實踐的標誌,而人物則可能表達了藝術家自身的信仰,深深植根於其精神之旅中。
洪救國的作品深受現代主義和立體主義表現手法影響,令人聯想到墨西哥藝術家魯菲諾‧塔馬約的作品。他在青年時代便和立體主義先驅維參特‧馬南薩拉一同學習。然而與馬南薩拉不同的是,洪救國的作品並沒有被社會或政治資訊霸佔,也不受體裁流派束縛。他選擇專注於那些能徹底抽象化的物件和場景——靜物、動物、人物、風景或窗外之景。值得一提的是氏作品中標誌性的顆粒質感筆觸。選材的客觀性和由主題引發的有力感性回應形成鮮明對比:垂涎的狗、頸毛直豎的貓、無聲呐喊的人。作品描繪的雖是菲律賓本土情景,其主題卻誕生於藝術家對每一個平凡人與物的低調情意;而並非來自於對這篇土地戲劇化的抒情,抑或是對社會的哀悼。儘管如此,洪救國作品中鋒芒畢露的表現主義手法,仍舊是20世紀菲律賓所展現那種「絕無退路」之氛圍的一種象徵。
作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洪氏的作品中時常夾帶了《聖經》中的寓言。本作品《漁夫》便參考了一則寓言:耶穌請求空手而歸的漁夫們再次將漁網撒入大海。當他們收網時,發現漁網內裝滿了收穫于海洋的饋贈。
藝術家選擇以其敏銳的藝術視野處理繪畫中的宗教性根基。強烈的色彩、緻密的幾何線條和周正的形狀是藝術家實踐的標誌,而人物則可能表達了藝術家自身的信仰,深深植根於其精神之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