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HEI NAWA (JAPAN, B. 1975)
KOHEI NAWA (JAPAN, B. 1975)
1 更多
歐洲私人收藏日本藝術
名和晃平 (日本,1975年生)

PixCell:鹿第十號

細節
名和晃平
名和晃平 (日本,1975年生)
PixCell:鹿第十號
綜合媒材 玻璃球珠 雕塑
127 x 79 x 56 cm. (50 3/8 x 31 1/8 x 22 in.)
2008年作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歐洲 私人收藏
展覽
2008年 「新浪潮:日本當代藝術」漢密爾頓藝術畫廊 漢密爾頓 加拿大

拍品專文

互聯網科技在今天大概把人類都寵壞了。只要通過關鏈詞的輸入便可在屏幕上輕鬆地找到需要的圖文。在這個影像爆發的年代,互聯網上的圖片把人的視野拉至無限闊,我們需要付出的就是好奇心,不用親自走到世界的大小角落,也能隨意地觀賞到千奇百怪的物種。我們自覺跟世界的距離拉近了,真實也離我們不遠了。

十六世紀時的歐洲沒有互聯網這工具,人們若要認識一種新的事物,最直接當然是親自去看,間接的方法,就是利用圖像,而當時圖像得以廣泛流通的方式,就是版畫的製作。德國藝術家阿爾布雷希特.丟勒有一幅名為《丟勒的犀牛》的版畫(圖1),畫中的犀牛強壯無比,厚皮看來仿如沉重而堅實的戰鎧,四肢和身體上佈滿整度精細複雜的紋路。由於犀牛是來自印度,當時歐洲人無法看到真實的犀牛,所以丟勒版畫中的犀牛被視為了標準,繼而風靡了整個歐洲,成為了藝術史上最知名的動物畫之一。其實,丟勒沒有見過真正的犀牛。他參考了一位不知名畫家的犀牛素描而創作自己的版畫,因此丟勒的犀牛在生物結構上並非完全正確,它是一個參考與想像結合的成果。

名和晃平的雕塑創作令他成為日本年輕一代最受關注的藝術家之一。他跟丟勒創作犀牛版畫時一樣,沒有事先親身見過作為創作媒材的實物;他通過搜索互聯網,找到合適創作的東西,其中有不少是動物的標本,然後把它選購下來,再進行加工。那個數碼圖像對名和晃平來說,就如同當年丟勒參考的犀牛素描一樣,都是一個對「真實」的了解和依靠,沒有了這個第三方圖像提供的真實,他們都沒法繼續發展自己的概念下去。名和晃平接下來用大小透明的球體把實物包裹起來,雖然實物原來的形態還是可以辨認,但是具體的細節則無法一眼看清。正如藝術家夫妻克里斯多及珍妮克勞德以布料包圍整座柏林國會大廈(圖2),轉換原有實物的外在特性,呈現不一樣的抽象美感,帶領觀眾離開熟悉的真實。又接近梅瑞.歐本漢以動物皮毛包裹茶具引發的超現實想像和詩意(圖3)。名和晃平在這裡展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甚麼才是真實?」實物?透明球體?還是原本組成數碼圖像的「像數」(Pixel)?

名和晃平把利用透明球體結合實物而創作的雕塑命名「PixCell」,這個自創的詞由英語Pixel(像素)和Cell(細胞)組成。Pixel是建構數碼影像的點,而Cell則是組成所有生物的基本元素。透明球體在視覺上把不同的實物,包括動物標本、玩具、樂器等原本由不同物料組成的東西,全部統一為相同的基本元素,球體成為了構成「PixCell」雕塑的「細胞」,就像電腦世界中所有圖像都由像數組成一樣,名和晃平巧妙地把電腦虛擬和現實本來對立的狀態對等起來,並使之具體化。

達爾文於1859年出版了引起極大爭議的《物種起源》一書,其中最難令同代人接受的,正是人類和其他生物擁有共同的祖先。1999年,科學家通過基因比較,畫出一幅人類的演化樹,指出人類和今天的各種黑猩猩和巴諾布猿源自同一大猿祖先。在這個理論基礎上看名和晃平的「PixCell」系列,就可以發展出一套平等對待世間萬物的世界觀,因為任何東西只要通過他的「PixCell」化處理,便被轉化為擁有相同基因的新物種。名和晃平不單引領觀眾思考自身與萬物的關係,更在生物科技發展快速的今天,提供一個對未來物種演變的無限想像。

鹿是名和晃平在「PixCell」系列中反覆選用的主題。日本人對鹿的鍾愛,大概與傳統神道教認為鹿是神的使者有關(圖4)。而《PixCell: 鹿第十號》(拍品編號 24)是一件被透明球體密不透風地包圍的鹿頭雕塑。在形式上,就好像達米恩.赫斯特用單一閃亮耀眼的物料包裹頭骨一樣。如果在近距離觀看PixCell: 鹿第十號》的話,動物標本的皮毛還是清晰可見,不過觀眾只能斷續地接受這種視覺資訊,從一個球到另一個球透視出來的細節,綜合成對整個鹿頭標本的想像。若從遠距離看《PixCell: 鹿第十號》,它就像電腦屏幕上因像數不足而無法清晰顯示的一個模糊圖像,但最外圍的透明球體,卻是實際地作為實物存在,視乎觀眾先入為主地認為眼前的東西是一個鹿頭,還是只是一組透明球體而已。名和晃平的藝術處理引起觀眾的好奇心,為了更接近「真實」,必須來回以遠和近的觀看方式去完成對作品的閱讀。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流行虛擬的世代,科技不斷地改變人類對真實的認知。名和晃平的「PixCell」雕塑令人游離於真實與虛擬的概念,並在觀賞的過程中,短暫地感受世界大同的實踐。

更多來自 融藝/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