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一生太短, 一天太長。」
—丁雄泉
丁雄泉(1928-2010)強烈的個性反映在他具表現主義風格的創作中。丁先生入讀上海藝術學院,可是從未受限於正規藝術教育。孩童般直率的表現主義風格成為了丁雄泉無懼社會規範,表現真我的創作手段。他創作開放又具爆炸性的裸女肖像,讓人聯想到1953年創刊的《花花公子》雜誌,記錄了六、七十年代美國波普文化,以及對性的審視提出革命性的定義。
透過丁先生大膽、不羈、俏皮的作品,觀者領悟活得精彩、活在當下的精神。丁雄泉的人生哲學:「一生太短,一天太長」,意味著他追求快活而有意義的人生,這同時概括了丁先生致力表達生活中驚喜和樂趣的畫作。這些畫作把「採花大盜」的真我與觀眾聯繫起來。
丁雄泉的國際視野展現在他創舉的「一美分生活」(1¢ Life)的項目中。丁雄泉匯集了27位歐美藝術家為其詩集《一美分生活》製作版畫插圖。這本版畫詩集是六十年代初紐約藝術的重要參考,標誌了當時主導的抽象表現主義發生了劇變,轉移到波普藝術。而丁雄泉正好遇上了這個時機,創作出結合波普及抽象表現風格的獨特畫風。
佳士得香港本季呈獻的五幅作品,展示了丁先生50年的藝術軌跡。1953年在巴黎逗留期間接觸前衛的「眼鏡蛇」(CoBrA)藝術運動。原始、小孩般直率的風格,更與比利時成員皮埃爾.阿列欽斯,成為終生摯友。後來在1959年,丁先生前往紐約,吸收了抽象表現主義和波普藝術運動,他與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山姆.弗朗西斯等紐約藝術家結為好友。自70年代,丁雄泉開創出自己的符號,就是那些感性的女人、燦爛的花卉和俏皮的動物。
今天,丁雄泉作品由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古根漢博物館、上海美術館,以及私人藏家收藏。
顛覆經典的時代感
創作於1963年《克麗奧佩托拉(埃及艷后)與攝影師》(拍品編號 541)是丁雄泉在一幅古典油畫上加筆而成的創作。這幅古典油畫上的裸女被丁先生定為埃及羅馬共和國年輕的皇后克裡奧佩特拉七世。然後他在畫面以厚厚的油彩加入了鬼馬生動的攝影師,又以鮮艷的色彩畫上轉動的蛇,形態似是男性生殖器官。這種顛覆經典作品的創作形式,展現了畫家尋求對舊事物的全新演繹,拒絕古典派的理想和理性,與眼鏡蛇畫派的理念相近,充滿時代感。這種顛覆經典的創作同時見於1961年的《聖丹尼大道》。以巴黎的紅燈區命名的《聖丹尼大道》也見於1964年創作之版畫。《埃及豔后和攝影師》和《聖丹尼大道》乃十分稀有的早期作品,是他裸女人像畫的前身。
「愛,來的時候,像一隻蝴蝶;去的時候,像一朵在紙上的花。」— 丁雄泉
自由、直率的性感
《蝴蝶》(1961年,拍品編號542),由自由、直率的筆觸和鮮豔的色彩繪成,顯示了丁雄泉對「眼鏡蛇」畫派的好奇心,兒童繪畫和原始藝術形式成為了他的靈感。在鮮艷的粉紅色背景,紅色配黃色的馬更顯俏皮(拍品編號545),是丁先生在中國宣紙上以平面色彩創作不可思議的動物的標誌作品。
「當我看到一個美麗的女人[和]花朵的時候,那種美麗讓我感到無形的憂鬱和愛,新鮮而又與眾不同,可謂是脫胎換骨。我想在畫作中用
不同的顏色來表達我內心的感受和情緒。」
— 丁雄泉
戰後美國《花花公子》文化
六十年代,隨著對紐約抽象表現主義與波普藝術的消化,丁雄泉追求視覺上的偶發表現進一步深化。七十年代,丁先生發展以書法風格的筆觸,結合爆炸性的霓虹色繪畫的裸女人像,成為他最知名的標記。通過《愛我,愛我》(1975年,拍品編號543)和《可否替我撲蝶?》(1976年,拍品編號544),我們可以看到不止是丁先生個人對女性的情感,還有他對湯姆•韋塞爾曼的大美國裸女系列的回應,喚起消費主義文化中對性慾之解讀的同時,亦表揚女性的性慾自主。丁雄泉的女性肖像仿效戰後美國大量複製的廣告海報,吸引大眾注意。丁雄泉以性為題材的畫作代表了戰後美國的「比基尼文化」,以及休.赫夫納(Hugh Hefner)創辦的《花花公子》雜誌把性包裝成奢侈品,記錄了六、七十年代美國波普文化,以及對性的審視提出革命性的定義。
「他喜愛燦爛的色彩,因為她們是現實中的花朵。他畫,靈動地,然後所有事物都不存在了僅留下花朵 ,是現實中,是燦爛的。馬蒂斯=只有畫畫時我才篤信如信仰。丁= 畫畫就是現在。不是過去,不是將來。」
—皮埃爾.阿列欽斯基
—丁雄泉
丁雄泉(1928-2010)強烈的個性反映在他具表現主義風格的創作中。丁先生入讀上海藝術學院,可是從未受限於正規藝術教育。孩童般直率的表現主義風格成為了丁雄泉無懼社會規範,表現真我的創作手段。他創作開放又具爆炸性的裸女肖像,讓人聯想到1953年創刊的《花花公子》雜誌,記錄了六、七十年代美國波普文化,以及對性的審視提出革命性的定義。
透過丁先生大膽、不羈、俏皮的作品,觀者領悟活得精彩、活在當下的精神。丁雄泉的人生哲學:「一生太短,一天太長」,意味著他追求快活而有意義的人生,這同時概括了丁先生致力表達生活中驚喜和樂趣的畫作。這些畫作把「採花大盜」的真我與觀眾聯繫起來。
丁雄泉的國際視野展現在他創舉的「一美分生活」(1¢ Life)的項目中。丁雄泉匯集了27位歐美藝術家為其詩集《一美分生活》製作版畫插圖。這本版畫詩集是六十年代初紐約藝術的重要參考,標誌了當時主導的抽象表現主義發生了劇變,轉移到波普藝術。而丁雄泉正好遇上了這個時機,創作出結合波普及抽象表現風格的獨特畫風。
佳士得香港本季呈獻的五幅作品,展示了丁先生50年的藝術軌跡。1953年在巴黎逗留期間接觸前衛的「眼鏡蛇」(CoBrA)藝術運動。原始、小孩般直率的風格,更與比利時成員皮埃爾.阿列欽斯,成為終生摯友。後來在1959年,丁先生前往紐約,吸收了抽象表現主義和波普藝術運動,他與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山姆.弗朗西斯等紐約藝術家結為好友。自70年代,丁雄泉開創出自己的符號,就是那些感性的女人、燦爛的花卉和俏皮的動物。
今天,丁雄泉作品由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古根漢博物館、上海美術館,以及私人藏家收藏。
顛覆經典的時代感
創作於1963年《克麗奧佩托拉(埃及艷后)與攝影師》(拍品編號 541)是丁雄泉在一幅古典油畫上加筆而成的創作。這幅古典油畫上的裸女被丁先生定為埃及羅馬共和國年輕的皇后克裡奧佩特拉七世。然後他在畫面以厚厚的油彩加入了鬼馬生動的攝影師,又以鮮艷的色彩畫上轉動的蛇,形態似是男性生殖器官。這種顛覆經典作品的創作形式,展現了畫家尋求對舊事物的全新演繹,拒絕古典派的理想和理性,與眼鏡蛇畫派的理念相近,充滿時代感。這種顛覆經典的創作同時見於1961年的《聖丹尼大道》。以巴黎的紅燈區命名的《聖丹尼大道》也見於1964年創作之版畫。《埃及豔后和攝影師》和《聖丹尼大道》乃十分稀有的早期作品,是他裸女人像畫的前身。
「愛,來的時候,像一隻蝴蝶;去的時候,像一朵在紙上的花。」— 丁雄泉
自由、直率的性感
《蝴蝶》(1961年,拍品編號542),由自由、直率的筆觸和鮮豔的色彩繪成,顯示了丁雄泉對「眼鏡蛇」畫派的好奇心,兒童繪畫和原始藝術形式成為了他的靈感。在鮮艷的粉紅色背景,紅色配黃色的馬更顯俏皮(拍品編號545),是丁先生在中國宣紙上以平面色彩創作不可思議的動物的標誌作品。
「當我看到一個美麗的女人[和]花朵的時候,那種美麗讓我感到無形的憂鬱和愛,新鮮而又與眾不同,可謂是脫胎換骨。我想在畫作中用
不同的顏色來表達我內心的感受和情緒。」
— 丁雄泉
戰後美國《花花公子》文化
六十年代,隨著對紐約抽象表現主義與波普藝術的消化,丁雄泉追求視覺上的偶發表現進一步深化。七十年代,丁先生發展以書法風格的筆觸,結合爆炸性的霓虹色繪畫的裸女人像,成為他最知名的標記。通過《愛我,愛我》(1975年,拍品編號543)和《可否替我撲蝶?》(1976年,拍品編號544),我們可以看到不止是丁先生個人對女性的情感,還有他對湯姆•韋塞爾曼的大美國裸女系列的回應,喚起消費主義文化中對性慾之解讀的同時,亦表揚女性的性慾自主。丁雄泉的女性肖像仿效戰後美國大量複製的廣告海報,吸引大眾注意。丁雄泉以性為題材的畫作代表了戰後美國的「比基尼文化」,以及休.赫夫納(Hugh Hefner)創辦的《花花公子》雜誌把性包裝成奢侈品,記錄了六、七十年代美國波普文化,以及對性的審視提出革命性的定義。
「他喜愛燦爛的色彩,因為她們是現實中的花朵。他畫,靈動地,然後所有事物都不存在了僅留下花朵 ,是現實中,是燦爛的。馬蒂斯=只有畫畫時我才篤信如信仰。丁= 畫畫就是現在。不是過去,不是將來。」
—皮埃爾.阿列欽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