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堂本尚郎 (1928-2013)生於京都一個畫師世家,曾經學習傳統日本畫。於1955年到達巴黎後,堂本便成為「不定形藝術」運動的重要一員,並結識皮埃爾‧蘇拉吉(Pierre Soulages)及趙無極等新晉畫家,引領畫風剛烈而激進的新興畫派。堂本摒棄以往傳統的作畫風格,於1959年創作《1959-17》(拍品編號611),畫面以強而有力的線條編織了一幅充滿動感的構圖,不禁令人想起星雲及翻騰的巨浪, 彷如混沌的宇宙經歷大爆發之後所誕生的新星河。他曾表示其畫風源於手術後的神秘經歷,因為在麻醉藥影響下,他產生奇怪的感覺,身處的病房及四周一切皆消失於一片白色之中1。因此,在《1959-17》中,堂本將記憶中的影像轉化成白色背景上蜿蜒奔放的書法筆觸,猶如雲層裡永不止息的漩渦。畫面構圖的形成看似純粹出於衝動和偶然,但實際上卻是藝術家有意識地在創作中嚴格地平衡了理性與自然的力度,使畫面擁有一種和諧的韻律感。
大約於1961年開始,堂本致力尋求另一種新的繪畫表達方式。這系列讓人聯想起書法筆觸的作品通常涉及拉長的橫向線條,因此他必須把兩塊畫板連接起來以創造足夠的空間,在《二元組合 第25號》(1961年作,拍品編號610)中亦然,堂本以對比強力的黑白兩色作主調,在壁壘分明的畫面中以一道道肯定、充滿力量感的筆劃呈現創作時澎湃 的力量。一黑一白的色調在視覺上形成鮮明的對比,畫面上方的一道恢弘粗獷的黑色筆觸橫跨兩幅畫面,而在白色畫布上的點狀筆跡則像水墨滴在宣紙上的暈染,形成兩幅畫布各自對立但又協調的二元關係。據堂本所述,「以分割式畫布進行創作是想探討「局部」(the part)與「整體」(the whole)之間的關係,就如管弦樂隊要演奏一首悅耳的曲目必須依靠各種樂器的配合」。2在《二元組合 第25號》中,每幅畫布看似對立,可以獨立成篇,但拼合起來又能表達一個有聯繫的故事,構成懾人的視覺聲明。
1 尾崎信一郎著,「堂本尚郎: 動態和停」,尾崎信一郎、杉山��子等著,《堂本尚郎回顧展》,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及日本東京世田谷美術館,2005年。
2 同上。
大約於1961年開始,堂本致力尋求另一種新的繪畫表達方式。這系列讓人聯想起書法筆觸的作品通常涉及拉長的橫向線條,因此他必須把兩塊畫板連接起來以創造足夠的空間,在《二元組合 第25號》(1961年作,拍品編號610)中亦然,堂本以對比強力的黑白兩色作主調,在壁壘分明的畫面中以一道道肯定、充滿力量感的筆劃呈現創作時澎湃 的力量。一黑一白的色調在視覺上形成鮮明的對比,畫面上方的一道恢弘粗獷的黑色筆觸橫跨兩幅畫面,而在白色畫布上的點狀筆跡則像水墨滴在宣紙上的暈染,形成兩幅畫布各自對立但又協調的二元關係。據堂本所述,「以分割式畫布進行創作是想探討「局部」(the part)與「整體」(the whole)之間的關係,就如管弦樂隊要演奏一首悅耳的曲目必須依靠各種樂器的配合」。2在《二元組合 第25號》中,每幅畫布看似對立,可以獨立成篇,但拼合起來又能表達一個有聯繫的故事,構成懾人的視覺聲明。
1 尾崎信一郎著,「堂本尚郎: 動態和停」,尾崎信一郎、杉山��子等著,《堂本尚郎回顧展》,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及日本東京世田谷美術館,2005年。
2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