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從微觀角度,枯木頑石是一個縮小的宇宙,充滿生機。長時間心無旁騖地凝視一件枯木或石頭,會發現其中千變萬化的線條,蘊含的張力與能量。蟠結虬曲的外形蒼老古拙,具有豐富的內在美,充滿生命力。」
曾小俊獨具慧眼,身兼收藏家與藝術家。他精鑒古代家具,又對奇石、根雕與其他文房清玩極深研幾,繼承了歷代高士喜畫樹根古木的傳統。因此,他的水墨作品往往瀰漫著這種對自然萬物的鍾情與文人情懷。曾小俊常以細緻入微的筆觸將他所珍藏的虬曲枯木繪於紙上,將自然的神奇結構呈現於蟠曲的枝幹之中,獨具當代雅士的清逸之氣。
野逸天屏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一棵樹齡或逾一千五百年的香樟樹,珍藏在藝術家位於北京的畫室中。藝術家曾言“石枯則美,樹槁則秀”,正如靈秀奇石移步異景,古樹盤根錯節,從不同角度觀賞亦有不同的姿態值得細細玩味。收藏經驗豐富的曾小俊觀察入微,用古厚純樸的細膩筆法勾勒出老樹的根枝。在淺絳設色的渲染下,古木的蒼茫沉鬱躍然紙上。
枝杈看似盤錯纏繞,線路和結構錯綜複雜,但對曾小俊而言,其中隱藏著秩序以及一個完整的微觀世界。枯木承載了風與雨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跡,蘊含了古人審美與美學的品味,枯淡之美也體現了生命的循環往復、永無止境。
曾小俊,1954年生於北京,1981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83年移居美國,於波士頓居住超過十年,1997年返回北京定居。文人供石、文玩、樹木、中國古董家具等器物都為他帶來靈感,從他早期的山水到近期的樹木畫作皆顯而易見。他對傳統水墨的回應是回到其向往的古代審美的實踐。
曾小俊獨具慧眼,身兼收藏家與藝術家。他精鑒古代家具,又對奇石、根雕與其他文房清玩極深研幾,繼承了歷代高士喜畫樹根古木的傳統。因此,他的水墨作品往往瀰漫著這種對自然萬物的鍾情與文人情懷。曾小俊常以細緻入微的筆觸將他所珍藏的虬曲枯木繪於紙上,將自然的神奇結構呈現於蟠曲的枝幹之中,獨具當代雅士的清逸之氣。
野逸天屏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一棵樹齡或逾一千五百年的香樟樹,珍藏在藝術家位於北京的畫室中。藝術家曾言“石枯則美,樹槁則秀”,正如靈秀奇石移步異景,古樹盤根錯節,從不同角度觀賞亦有不同的姿態值得細細玩味。收藏經驗豐富的曾小俊觀察入微,用古厚純樸的細膩筆法勾勒出老樹的根枝。在淺絳設色的渲染下,古木的蒼茫沉鬱躍然紙上。
枝杈看似盤錯纏繞,線路和結構錯綜複雜,但對曾小俊而言,其中隱藏著秩序以及一個完整的微觀世界。枯木承載了風與雨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跡,蘊含了古人審美與美學的品味,枯淡之美也體現了生命的循環往復、永無止境。
曾小俊,1954年生於北京,1981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83年移居美國,於波士頓居住超過十年,1997年返回北京定居。文人供石、文玩、樹木、中國古董家具等器物都為他帶來靈感,從他早期的山水到近期的樹木畫作皆顯而易見。他對傳統水墨的回應是回到其向往的古代審美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