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劉國松一生不懈的藝術創新、倡導變革以及追求深邃的精神層次,印證了他在中國現代水墨畫史上的無雙貢獻。最初,他在台灣師範大學接受西式教育。自從1960年於臺灣故宮博物院展覽上有幸瞻仰范寬之作品《谿山行旅圖》後,劉國松便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繪畫。
「那次展覽對我影響很大。中國畫很少給予我一股很大的力量,但當我第一次站在范寬《谿山行旅圖》的原畫面前,我覺得那座山有一股壓下來的力量,一股好大好大的力量朝著你沖過來。」
劉國松
為了捕捉傳統藝術特有的感觸,劉國松轉向了自己一直在鑽研的、於1950年代後期席捲中國藝術界的抽象表現主義。他堅信這是中國現代藝術在當代重拾威望的關鍵,並為此不斷嘗試新材料與技術以提煉傳統中的精粹。劉國松最卓越之處也許便是他通過創造新的視覺語言為中國水墨畫帶來一場革新。劉國松以雄健簡練的構圖聞名於世。受到1968年美國太空總署阿波羅任務的啓發,劉國松的作品開始頻繁出現月球等天體,在他的《月之蛻變》 (拍品編號421)中可見一斑。明亮而近乎熒光的色彩給畫面帶來了層次感及脫俗感,亦同時將虛幻的太空平面化。劉國松的作品時而描繪遙遠而不可理解的銀河系,時而又完全抽象,而《無題》(拍品編號420)正是後者的寫照。他先循傳統上墨,後拉去皴紙上的紙筋使其生出多條直綫以打破墨筆筆法。此作品在反抗傳統的同時亦成為昇華為前衛藝術。回顧至今,劉國松不僅是中國現代水墨畫的先驅,他亦代表了一代擁有視野和雄心、渴望融古匯今的中國藝術家。
「那次展覽對我影響很大。中國畫很少給予我一股很大的力量,但當我第一次站在范寬《谿山行旅圖》的原畫面前,我覺得那座山有一股壓下來的力量,一股好大好大的力量朝著你沖過來。」
劉國松
為了捕捉傳統藝術特有的感觸,劉國松轉向了自己一直在鑽研的、於1950年代後期席捲中國藝術界的抽象表現主義。他堅信這是中國現代藝術在當代重拾威望的關鍵,並為此不斷嘗試新材料與技術以提煉傳統中的精粹。劉國松最卓越之處也許便是他通過創造新的視覺語言為中國水墨畫帶來一場革新。劉國松以雄健簡練的構圖聞名於世。受到1968年美國太空總署阿波羅任務的啓發,劉國松的作品開始頻繁出現月球等天體,在他的《月之蛻變》 (拍品編號421)中可見一斑。明亮而近乎熒光的色彩給畫面帶來了層次感及脫俗感,亦同時將虛幻的太空平面化。劉國松的作品時而描繪遙遠而不可理解的銀河系,時而又完全抽象,而《無題》(拍品編號420)正是後者的寫照。他先循傳統上墨,後拉去皴紙上的紙筋使其生出多條直綫以打破墨筆筆法。此作品在反抗傳統的同時亦成為昇華為前衛藝術。回顧至今,劉國松不僅是中國現代水墨畫的先驅,他亦代表了一代擁有視野和雄心、渴望融古匯今的中國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