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徐道獲對哲學、佛教的業力思想有很多想法,他認為我們所有人都相互聯繫、環環相扣。他製作的大量作品中,尤其以人物主題的作品更為彰顯他的想法。他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生命在哪裡終結?一個終結又意味著下一個開始嗎?」 -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策展人Sarah Suzuki
在亂世中自處——徐道獲
當走進一個陌生的城市時,徐道獲多以單純的真我建構他熟悉的角落。韓國舊居的傢具、紐約切爾西區的工作室的每個角落都是他的創作靈感,而這些日常生活居所的外部環境,就是直達每個人內心的通道。徐道獲於1962 年出生在韓國首爾,其父親是一位著名的國畫大師,家中充滿濃厚的藝術氛圍。然而,為了擺脫父親作為知名藝術家給自己的束縛,徐道獲毅然選擇前往美國這片毫不熟識的土地,希望更自由地創造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
憑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真誠的作品內容,徐道獲成為近年國際藝壇炙手可熱的韓國當代藝術家之一。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古根漢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美術館、明尼亞波利斯的沃克藝術中心、以及其他知名機構亦有將他的作品納為館藏當中。在2001 年,他曾代表韓國參加第49 屆威尼斯雙年展,更被華爾街日報雜誌在2013 年選為「年度最創新藝術家」。《因果效應》( 拍品編號55) 合共為三個版數,其中一版更為日本森美術館的館藏,是次拍品則來自尤倫斯夫婦的珍藏。
從「國」到「家」, 再談「本我」
從文化身份、人際關係、命運問題的獨特處理方法,徐道獲一直被受讚賞,是次拍品更標誌了他藝術生涯新一個里程碑。早在1992 年,藝術家首先用數千張士兵身份標牌製作了一件巨型《金屬外衣》,探討了「國家」層面上與自身的關係;繼而從《完美的家》(2002)、《樓梯》(2003) 等布料雕塑中,道出「家庭」層面的溫馨細膩。
在是次拍品中,藝術家進而探討「本我」的概念。此作由一串串壓克力製的小人偶層層重疊,再掛起而形成一件令人目眩神迷的天花吊燈式裝置作品。在藝術家的安排之下,好像只有一個小人像能安全著陸。作品似乎比喻我們各自的命運正處於一個錯綜複雜、互相依賴、橫越時空的網絡中。即使能成功著陸,也依然背負著之前世代的種種行為和後果。在藝術家自我建構的空間中,我們每個人也是那個位在旋風尖端的人,而「本我」的形成亦來自肩上種種回憶、經歷、過去的人物關係及社會環境。此作亦令人聯想起岡薩雷斯- 托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 的燈泡作品,他亦是徐道獲一直崇敬的藝術家,二人都在日常事物中取材,在作品中留下回憶的美。
媒材實驗的錯覺
在媒材的選擇上,徐道獲擅長使用創新的物料去扭轉事物原本的形態,從中發掘事物另一面的意義。他曾用布料表達原本用混凝土建造的牆、其新作更用彩色的織線去代替油彩,挑戰觀者的感官錯覺。是次拍品看來就像一盞吊燈,實際是藝術家用半透明的壓克力膠製成的小人像而構成。他們都擺出堅定的姿態,最尖端的小人像彷彿將其餘千百個人扛起來。他更用上七彩繽紛的顏色為作品增加一份歡悅感,暗示他面對生活重擔時處之泰然的樂觀心理。這亦令人聯想起克萊斯.歐登柏格(Claes Oldenburg) 的作品,他將原先我們熟知的物件以不同的材質呈現,遠看由是一個巨型漢堡包,實則卻是由塑膠布料所製成。
因果業報, 環環相扣
作品的主題和命名都和佛教相信人的行為和前世、今生、來生互相關聯的「業力」( 因果報應) 觀念頗為相關。佛法所說的因果法則,是遍通一切的,就是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大至整個世界,小至一粒微塵,無不籠罩在因果的關係網中。世間一切法則,各有其因果。
《因果效應》所展現的是一個龐大而互相倚靠的群體,他們互相站在彼此的肩膀上,暗示團結的力量。在此作中,徐道獲依然在探索在階級社會結構下,個體和集體之間的緊張狀態,並嘗試破解兩者的界限和啟示兩者如何並存。徐道獲說:「我的作品經常被大眾誤解為個人對文化衝突的一種對抗,但事實並非如此。我的創作更多的是表達事物相互依賴和共存的方式,一個人如何生存、如何融入群體整個持續的過程,這才是我所感興趣的。」在此作中,他超越了以往個人經歷自傳式的敘述,悟出人類真正的共通性。
徐道獲以《因果效應》這件富哲理性的作品來延展他對辯證的追求。這件作品一方面延伸了徐道獲早期對「家」、「國」的概念,同時也顯示他無懼邁向藝術發展的新階段。作品中的一種源自他個人經驗的生命力,被個體與周遭之間的關係一直不斷改造,逐漸進化至更浩大、更完善的境界。
在亂世中自處——徐道獲
當走進一個陌生的城市時,徐道獲多以單純的真我建構他熟悉的角落。韓國舊居的傢具、紐約切爾西區的工作室的每個角落都是他的創作靈感,而這些日常生活居所的外部環境,就是直達每個人內心的通道。徐道獲於1962 年出生在韓國首爾,其父親是一位著名的國畫大師,家中充滿濃厚的藝術氛圍。然而,為了擺脫父親作為知名藝術家給自己的束縛,徐道獲毅然選擇前往美國這片毫不熟識的土地,希望更自由地創造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
憑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真誠的作品內容,徐道獲成為近年國際藝壇炙手可熱的韓國當代藝術家之一。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古根漢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美術館、明尼亞波利斯的沃克藝術中心、以及其他知名機構亦有將他的作品納為館藏當中。在2001 年,他曾代表韓國參加第49 屆威尼斯雙年展,更被華爾街日報雜誌在2013 年選為「年度最創新藝術家」。《因果效應》( 拍品編號55) 合共為三個版數,其中一版更為日本森美術館的館藏,是次拍品則來自尤倫斯夫婦的珍藏。
從「國」到「家」, 再談「本我」
從文化身份、人際關係、命運問題的獨特處理方法,徐道獲一直被受讚賞,是次拍品更標誌了他藝術生涯新一個里程碑。早在1992 年,藝術家首先用數千張士兵身份標牌製作了一件巨型《金屬外衣》,探討了「國家」層面上與自身的關係;繼而從《完美的家》(2002)、《樓梯》(2003) 等布料雕塑中,道出「家庭」層面的溫馨細膩。
在是次拍品中,藝術家進而探討「本我」的概念。此作由一串串壓克力製的小人偶層層重疊,再掛起而形成一件令人目眩神迷的天花吊燈式裝置作品。在藝術家的安排之下,好像只有一個小人像能安全著陸。作品似乎比喻我們各自的命運正處於一個錯綜複雜、互相依賴、橫越時空的網絡中。即使能成功著陸,也依然背負著之前世代的種種行為和後果。在藝術家自我建構的空間中,我們每個人也是那個位在旋風尖端的人,而「本我」的形成亦來自肩上種種回憶、經歷、過去的人物關係及社會環境。此作亦令人聯想起岡薩雷斯- 托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 的燈泡作品,他亦是徐道獲一直崇敬的藝術家,二人都在日常事物中取材,在作品中留下回憶的美。
媒材實驗的錯覺
在媒材的選擇上,徐道獲擅長使用創新的物料去扭轉事物原本的形態,從中發掘事物另一面的意義。他曾用布料表達原本用混凝土建造的牆、其新作更用彩色的織線去代替油彩,挑戰觀者的感官錯覺。是次拍品看來就像一盞吊燈,實際是藝術家用半透明的壓克力膠製成的小人像而構成。他們都擺出堅定的姿態,最尖端的小人像彷彿將其餘千百個人扛起來。他更用上七彩繽紛的顏色為作品增加一份歡悅感,暗示他面對生活重擔時處之泰然的樂觀心理。這亦令人聯想起克萊斯.歐登柏格(Claes Oldenburg) 的作品,他將原先我們熟知的物件以不同的材質呈現,遠看由是一個巨型漢堡包,實則卻是由塑膠布料所製成。
因果業報, 環環相扣
作品的主題和命名都和佛教相信人的行為和前世、今生、來生互相關聯的「業力」( 因果報應) 觀念頗為相關。佛法所說的因果法則,是遍通一切的,就是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大至整個世界,小至一粒微塵,無不籠罩在因果的關係網中。世間一切法則,各有其因果。
《因果效應》所展現的是一個龐大而互相倚靠的群體,他們互相站在彼此的肩膀上,暗示團結的力量。在此作中,徐道獲依然在探索在階級社會結構下,個體和集體之間的緊張狀態,並嘗試破解兩者的界限和啟示兩者如何並存。徐道獲說:「我的作品經常被大眾誤解為個人對文化衝突的一種對抗,但事實並非如此。我的創作更多的是表達事物相互依賴和共存的方式,一個人如何生存、如何融入群體整個持續的過程,這才是我所感興趣的。」在此作中,他超越了以往個人經歷自傳式的敘述,悟出人類真正的共通性。
徐道獲以《因果效應》這件富哲理性的作品來延展他對辯證的追求。這件作品一方面延伸了徐道獲早期對「家」、「國」的概念,同時也顯示他無懼邁向藝術發展的新階段。作品中的一種源自他個人經驗的生命力,被個體與周遭之間的關係一直不斷改造,逐漸進化至更浩大、更完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