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KAZU KUMAGAI (JAPAN, 1880–1977)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熊谷守一 (日本,1880-1977)

椿

細節
熊谷守一
熊谷守一 (日本,1880-1977)
椿
油彩 木板 附原裝木盒
15.8 x 22.7 cm. (6 1/4 x 8 7/8 in.)
款識:含藝術家日文簽名及款識 (右上;畫背及原裝木盒上)
來源
日本 私人收藏
此作品附東京美術俱樂部鑑定委員會簽發之保證書及藝術家所簽署之作品保證盒

拍品專文

「觀看一塊石頭或者一片紙,我從來不會厭倦。」- 熊谷守一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華嚴經》

熊谷守一,日本現代藝術史上謎一般的傳奇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自 1950 年代至97 歲壽終,30 年不出遠門, 只在自己的花園中靜觀天地。 1967 年國家授予他日本文化界最高獎「文化勳章」卻被其婉拒。他只在晚上 作畫,白天則盤踞在院子里,觀察一草一木,被譽為「畫壇仙人」。

熊谷守一的長達70 年的藝途幾經坎坷,最終在年過七旬時形成了《山茶花》 中最為標誌性的禪意樸簡的風格。1880 年,熊谷守一生於岐阜縣的富裕家 庭,因喜愛自然,無意從商,早年進入東京藝術大學學習西洋畫,對光影寫 實的把握爐火純青。然而不久后便遭遇父親早逝,家道中落,只得身兼數職 維生。20 年代,熊谷守一的風格由精湛的寫實逐漸轉向奔放的野獸派表現。 之後又經歷戰爭,痛失三名子女。幾番生離死別,也讓熊谷的畫風愈加淡泊、 簡樸,畫風也一步步地由繁入簡、返璞歸真。

1950 年代,七十多歲的熊谷因中風健康狀況愈下,無法再度遊山玩水,親 近自然。從此,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在後院各個角落,每日悉心觀察螻蟻足跡、 花草枯榮,聆聽蟲鳥相鳴,只有夜晚夜深人靜之時,他才回到畫室,開始創 作。這種純淨簡單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在他的繪畫風格中:《山茶花》以寥寥 數筆,平鋪直敘的色塊,卻生動地描繪出山茶花朵綻放時沉甸甸的飽滿姿態, 有如八大山人筆下的花鳥小品,充滿了返璞歸真的意趣和對自然的參透。

熊谷的作品看似簡單、平面、漫不經心,每一筆卻都經過極其精確縝密的推 敲。他對聲音頻率和光譜的計算非常癡迷。從熊谷的日記中可以得知,他長 期研究德國科學家的亥姆霍兹的感官理論,對如何通過不同的波幅組合,以 達到聲音與色彩的和諧充滿好奇。 他曾多次寫道:「注視早晨的太陽后,我 的眼前出現紫色與黃色的餘光。」;「當你看著一個顏色,再轉而看另一個 顏色,顏色會出現變化」。《山茶花》中,他以色彩深淺代替光影明暗,由 明亮的花蕊為中心,逐漸在深綠、玫紅、杏黃間拉開微妙的節奏感;加以頻 率細密、仿佛池塘水面微瀾一般的筆觸,無不表現出藝術家對色彩音律理論 的獨特感知。

即使過著如僧侶般禪靜的生活,熊谷守一的畫面卻不失極度的前衛性。畫中 線條分明利落,用簡潔明了的數個單色的平面,將題材躍然紙上,如英國波 普藝術家Patrick Caulfield 的作品一般,讓人一目了然。不過,波普藝術家的簡明感映射出廣告色般的大眾美學,而熊谷的畫面中,花朵面向下方, 配素雅的木質色調背景,仍然保留了東方美學委婉自然的獨特意趣。

熊谷守一的後院區區數十平米,在這個微觀自然中,他卻領悟到了天地間的大美。他的畫大都不過冊頁大小,卻凝聚著他對自然界事物的入微觀察與真 摯的愛。他曾說:「我想要活得越久越好。請你理解,我還遠沒有準備好和 大家別離。」如今,熊谷守一的故居被改造為一座美術館,靜靜地坐落在東 京豐島區。去年正值熊谷守一去世40 週年之際,東京國家現代美術館為其 舉辦了《熊谷守一:生命之樂》回顧展。同年他的故事更被翻拍成電影《有 熊谷守一在的地方》。今年佳士得有幸在香港首次呈現熊谷守一晚年的經典 作品《山茶花》,讓廣大藏家一睹這位「畫壇仙人」的自然之道。

更多來自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