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1962-1 964年英國駐上海領事道格拉斯. 史本基( 1 9 29–1 9 74) 收藏
本次拍賣之五幅林風眠重要作品乃1962-1964年英國駐上海領事道格拉斯.史本基(1929-1974)收藏,包括夜間拍賣之二幅「戲劇系列」油畫《關羽義釋曹操》(拍品編號44) 、《宇宙鋒》(拍品編號45),及日間拍賣之三幅水墨設色作品《持荷花的仕女》(拍品編號313)、《垂柳》(拍品編號314)及《鸕鶿》(拍品編號315)。當中《持荷花的仕女》畫背林風眠親筆以中文及法文題款「茲特贈Spankie先生夫人回國留念」盡顯史本基夫婦與林風眠之深厚交情。林風眠1971年於看守所撰寫的自傳記載,1963年時,經由比利時人「羅斯布洛」(Frank VanRoosbroek)介紹英國駐上海人員「史班奇」(Douglas Spankie)和「曼斯」(Philip Mansley)前來買畫。這段跨文化的友誼也記錄在研究林風眠之學者鄭重所撰寫1999年出版之《林風眠傳》,鄭重記錄:「過去都是夫人操辦這些事(賣畫),這時,外國駐上海領事館的人來幫助林風眠到外國人圈子裡賣畫了。和林風眠經常有往來的有英國駐上海代辦『史本基』(Douglas Spankie)及代辦處的職員『孟思禮』(Philip Mansley),挪威駐上海領事夫人,意大利駐上海領事館的『鮑德』,畢比銀行職員陸斯林,醫生『霍斯克』,法國醫生『桑德理』,瑞士的『康德斯』,這些人都常駐上海,有時到林風眠這裡買一兩張畫,外國代表團來上海,這些人也介紹他們來買林風眠的畫,有的外國人也跟林風眠學畫。」研究史本基的收藏,讓我們通過訪問史本基的長女,得知她父親的友人比利時人「羅斯布洛」(Frank Van Roosbroek),及父親的同事英國駐上海代辦處的職員『孟思禮』(Philip Mansley)的原名。林風眠自傳及鄭重撰寫的林風眠傳所提及的人物名字便得以一一印證,過去只有通過中文音譯而出現的名字,現在則確認了他們的身份,可見此收藏獨一無二的歷史價值。這同時把當時林風眠交往的外國人圈子呈現,可見林氏作品深受外國使節的青睞。林風眠的藝術可分巴黎留學、重慶、杭州、上海、香港等階段。從1951年辭任國立杭州藝專校長職務後遷到上海,50-60年代居滬的日子讓他的藝術概念得以沈澱、發展,可謂是林風眠藝術創作的成熟時期。本次拍賣作品,《持荷花的仕女》、《垂柳》及《鸕鶿》乃是林氏居滬時的創作,有力地透視林氏融合中西藝術的理論和手法。
方紙佈陣
方紙佈陣,是林風眠徹底告別中國傳統文人畫的舉動。中國傳統紙絹畫,以立軸及橫卷最為典型。他故意拋棄普遍的形式,除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更重要是方紙佈陣,包含了許多巧妙的因素,實踐林氏的繪畫理論。方形有清晰的垂直線和水平線,垂直軸與水平線的力與對角線的力都是平衡,具有靜態的特徵,不像立軸和橫卷那樣富於張力。林風眠能在方形上構圖,且能奧妙無窮。《手持荷花的仕女》精密地把方形畫面分割,仕女和室內景物均有系統地佈置在內。這樣嚴格計算的構圖,可見於西方古典繪畫。林氏借助此構圖系統,豐富了仕女水墨畫,為普遍留白的背景,加上複雜的空間層次,非但沒有混亂感, 卻溢出平衡,寧靜之感。作品巧妙地形成五個前後層次,最前方的仕女、布墊、瓶花、深藍色牆面,及最後方的窗戶。林風眠以顏色面及顏色線分割畫面,明暗對比強烈丟右方深藍背景和灰白的窗戶,顯示了空間的距離感。刻意拉長的花瓶對比仕女出現大小比例的矛盾,卻加強畫面的張力。情況說如塞尚的靜物畫,物件在同一空間的異常大小比例,只為表現畫面節奏。
美與生之線
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線條描寫是林風眠加以研究、整理、發展的方向之一。林氏認為線條描寫方法,在中國藝術文化有重要的地位,不論象形文字中的線條;書法由講求均齊、和諧,變化到線條的形勢;繪畫藝術講求的曲線美,一切都著重於線條。林氏的風景、仕女、京劇、靜物作品,都以不同角度提出他運用線條的理論。《手持荷花的仕女》中,林風眠運用白線、白粉,以一筆到底,流暢舒展、若隱若現的曲線,表現了仕女的衣裙、身體及其從容優雅的意態,下筆勾勒的技巧高超,更形成透明紗質的效果。這種線條的運用承接了東晋顧愷之《女史箴圖》中如春蠶吐絲、緊勁聯綿的線描用筆,衣飾皆用曲線的描寫,充分的表現生動的體態。林氏在談論線條曾說:「我們可注意的,是談到曲線時,可謂是『美與生之線』,與曲線相對便是直線,直線是靜的,和平的,均衡永續的表現。」。林氏巧妙利用曲線這含有變化的元素,表示勁健與柔軟的和諧,優美雅緻的趣味及愉快的力量。若隱若現的勾紗曲線,表現層層疊疊的紗衣,甚至把紗衣真實的質量感都表現出了。勾勒背景青瓷花瓶的曲線,與仕女的坐姿和形態互相呼。 林風眠的仕女受敦煌壁畫飛天影響,以淡墨勾勒簡約臉部細節和優雅的手相簡煉傳神,表露了恬靜、超脫的氣質。
水墨光與色
風景畫是林風眠實踐現代中國藝術革新的重點之一。林氏認為中國風景畫雖比西方發展得早,自然界時間變化的觀念,亦很早發展出來,可是時間變化的表現只限於某一部分,而並沒有表現時間變化整體的描寫方法。中國風景畫受水墨原料所限制,描寫的背景主要是雨和雲霧,可是色彩複雜,變化萬千的陽光描寫是沒有的。林氏獨創的風景畫,引入西方印象派對於光線和色彩折射的觀點,把水墨與色彩和諧交融,同時提高中國傳統風景元素的比重,在更為深刻的東方意境中寄託濃厚的懷鄉情感。《垂柳》在方形畫面上以橫段組織畫面, 近景斑駁的倒影、堤岸、橋樑、清淡的遠天白雲形成遠近距離與空間深度。林風眠喜愛西湖,喜愛畫西湖的垂柳。林風眠用了近似水彩的表現手法,將隨風輕輕擺動的柳條當做一個整體來描繪,形成瞭如輕紗、薄霧、蟬翼般的效果。《垂柳》在空、虛、遠、深等要素中產生「象外之境」,觀眾得以由近而遠地體驗,由實而虛地感知畫中意境。近景斑駁的倒影可見林風眠移植油畫的直接畫法,以色感濃重的多層次互相覆蓋的技法,強調層次感,筆法。除了著色技巧的革新,林風眠混合使用水墨、國畫顏料、水彩、水粉顏料,刻意以重彩著色,採取「墨疊色、色疊墨」的著色技巧,雖重而不滯,形成色層錯綜重疊,水性顏料厚薄相間的風景畫。《鸕鶿》與漁船同樣也來自於對杭州的回憶。林風眠對中國水墨畫採取分離及繼承的策略,雖然運用筆墨,卻刻意迴避傳統書法式的線條表現,不忌諱重複,而追求一種節奏感和裝飾感。在他的作品中,墨也是色彩中的重要元素,與藍、褐等色共同傳達傍晚天光漸暗時的蕭索清冷。 林風眠藉種種中國人熟悉的景物,在東方與西方藝術精神的融匯中,以其內斂情感與特殊個人形式語言,延續了傳承以久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林風眠兼具中西的藝術文化觀,不但開創出劃時代的藝術,更成了新的傳統待後人加以繼承、發揚。他創立的國立杭州藝專,是中國現代藝術的搖籃。林氏主張藝術家要擁有愛自然的精神,他對中國傳統象形文字、書法、繪畫,線條等研究深深啟發趙無極發展出舉世聞名的甲古文系列,及表現中國宇宙自然觀的抽象作品。以外,林風眠的學生朱德群、吳冠中、趙春翔等更以不同的切入點,從中國文化的根源,成功發展出擁有中國精神導向的油畫作品。
本次拍賣之五幅林風眠重要作品乃1962-1964年英國駐上海領事道格拉斯.史本基(1929-1974)收藏,包括夜間拍賣之二幅「戲劇系列」油畫《關羽義釋曹操》(拍品編號44) 、《宇宙鋒》(拍品編號45),及日間拍賣之三幅水墨設色作品《持荷花的仕女》(拍品編號313)、《垂柳》(拍品編號314)及《鸕鶿》(拍品編號315)。當中《持荷花的仕女》畫背林風眠親筆以中文及法文題款「茲特贈Spankie先生夫人回國留念」盡顯史本基夫婦與林風眠之深厚交情。林風眠1971年於看守所撰寫的自傳記載,1963年時,經由比利時人「羅斯布洛」(Frank VanRoosbroek)介紹英國駐上海人員「史班奇」(Douglas Spankie)和「曼斯」(Philip Mansley)前來買畫。這段跨文化的友誼也記錄在研究林風眠之學者鄭重所撰寫1999年出版之《林風眠傳》,鄭重記錄:「過去都是夫人操辦這些事(賣畫),這時,外國駐上海領事館的人來幫助林風眠到外國人圈子裡賣畫了。和林風眠經常有往來的有英國駐上海代辦『史本基』(Douglas Spankie)及代辦處的職員『孟思禮』(Philip Mansley),挪威駐上海領事夫人,意大利駐上海領事館的『鮑德』,畢比銀行職員陸斯林,醫生『霍斯克』,法國醫生『桑德理』,瑞士的『康德斯』,這些人都常駐上海,有時到林風眠這裡買一兩張畫,外國代表團來上海,這些人也介紹他們來買林風眠的畫,有的外國人也跟林風眠學畫。」研究史本基的收藏,讓我們通過訪問史本基的長女,得知她父親的友人比利時人「羅斯布洛」(Frank Van Roosbroek),及父親的同事英國駐上海代辦處的職員『孟思禮』(Philip Mansley)的原名。林風眠自傳及鄭重撰寫的林風眠傳所提及的人物名字便得以一一印證,過去只有通過中文音譯而出現的名字,現在則確認了他們的身份,可見此收藏獨一無二的歷史價值。這同時把當時林風眠交往的外國人圈子呈現,可見林氏作品深受外國使節的青睞。林風眠的藝術可分巴黎留學、重慶、杭州、上海、香港等階段。從1951年辭任國立杭州藝專校長職務後遷到上海,50-60年代居滬的日子讓他的藝術概念得以沈澱、發展,可謂是林風眠藝術創作的成熟時期。本次拍賣作品,《持荷花的仕女》、《垂柳》及《鸕鶿》乃是林氏居滬時的創作,有力地透視林氏融合中西藝術的理論和手法。
方紙佈陣
方紙佈陣,是林風眠徹底告別中國傳統文人畫的舉動。中國傳統紙絹畫,以立軸及橫卷最為典型。他故意拋棄普遍的形式,除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更重要是方紙佈陣,包含了許多巧妙的因素,實踐林氏的繪畫理論。方形有清晰的垂直線和水平線,垂直軸與水平線的力與對角線的力都是平衡,具有靜態的特徵,不像立軸和橫卷那樣富於張力。林風眠能在方形上構圖,且能奧妙無窮。《手持荷花的仕女》精密地把方形畫面分割,仕女和室內景物均有系統地佈置在內。這樣嚴格計算的構圖,可見於西方古典繪畫。林氏借助此構圖系統,豐富了仕女水墨畫,為普遍留白的背景,加上複雜的空間層次,非但沒有混亂感, 卻溢出平衡,寧靜之感。作品巧妙地形成五個前後層次,最前方的仕女、布墊、瓶花、深藍色牆面,及最後方的窗戶。林風眠以顏色面及顏色線分割畫面,明暗對比強烈丟右方深藍背景和灰白的窗戶,顯示了空間的距離感。刻意拉長的花瓶對比仕女出現大小比例的矛盾,卻加強畫面的張力。情況說如塞尚的靜物畫,物件在同一空間的異常大小比例,只為表現畫面節奏。
美與生之線
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線條描寫是林風眠加以研究、整理、發展的方向之一。林氏認為線條描寫方法,在中國藝術文化有重要的地位,不論象形文字中的線條;書法由講求均齊、和諧,變化到線條的形勢;繪畫藝術講求的曲線美,一切都著重於線條。林氏的風景、仕女、京劇、靜物作品,都以不同角度提出他運用線條的理論。《手持荷花的仕女》中,林風眠運用白線、白粉,以一筆到底,流暢舒展、若隱若現的曲線,表現了仕女的衣裙、身體及其從容優雅的意態,下筆勾勒的技巧高超,更形成透明紗質的效果。這種線條的運用承接了東晋顧愷之《女史箴圖》中如春蠶吐絲、緊勁聯綿的線描用筆,衣飾皆用曲線的描寫,充分的表現生動的體態。林氏在談論線條曾說:「我們可注意的,是談到曲線時,可謂是『美與生之線』,與曲線相對便是直線,直線是靜的,和平的,均衡永續的表現。」。林氏巧妙利用曲線這含有變化的元素,表示勁健與柔軟的和諧,優美雅緻的趣味及愉快的力量。若隱若現的勾紗曲線,表現層層疊疊的紗衣,甚至把紗衣真實的質量感都表現出了。勾勒背景青瓷花瓶的曲線,與仕女的坐姿和形態互相呼。 林風眠的仕女受敦煌壁畫飛天影響,以淡墨勾勒簡約臉部細節和優雅的手相簡煉傳神,表露了恬靜、超脫的氣質。
水墨光與色
風景畫是林風眠實踐現代中國藝術革新的重點之一。林氏認為中國風景畫雖比西方發展得早,自然界時間變化的觀念,亦很早發展出來,可是時間變化的表現只限於某一部分,而並沒有表現時間變化整體的描寫方法。中國風景畫受水墨原料所限制,描寫的背景主要是雨和雲霧,可是色彩複雜,變化萬千的陽光描寫是沒有的。林氏獨創的風景畫,引入西方印象派對於光線和色彩折射的觀點,把水墨與色彩和諧交融,同時提高中國傳統風景元素的比重,在更為深刻的東方意境中寄託濃厚的懷鄉情感。《垂柳》在方形畫面上以橫段組織畫面, 近景斑駁的倒影、堤岸、橋樑、清淡的遠天白雲形成遠近距離與空間深度。林風眠喜愛西湖,喜愛畫西湖的垂柳。林風眠用了近似水彩的表現手法,將隨風輕輕擺動的柳條當做一個整體來描繪,形成瞭如輕紗、薄霧、蟬翼般的效果。《垂柳》在空、虛、遠、深等要素中產生「象外之境」,觀眾得以由近而遠地體驗,由實而虛地感知畫中意境。近景斑駁的倒影可見林風眠移植油畫的直接畫法,以色感濃重的多層次互相覆蓋的技法,強調層次感,筆法。除了著色技巧的革新,林風眠混合使用水墨、國畫顏料、水彩、水粉顏料,刻意以重彩著色,採取「墨疊色、色疊墨」的著色技巧,雖重而不滯,形成色層錯綜重疊,水性顏料厚薄相間的風景畫。《鸕鶿》與漁船同樣也來自於對杭州的回憶。林風眠對中國水墨畫採取分離及繼承的策略,雖然運用筆墨,卻刻意迴避傳統書法式的線條表現,不忌諱重複,而追求一種節奏感和裝飾感。在他的作品中,墨也是色彩中的重要元素,與藍、褐等色共同傳達傍晚天光漸暗時的蕭索清冷。 林風眠藉種種中國人熟悉的景物,在東方與西方藝術精神的融匯中,以其內斂情感與特殊個人形式語言,延續了傳承以久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林風眠兼具中西的藝術文化觀,不但開創出劃時代的藝術,更成了新的傳統待後人加以繼承、發揚。他創立的國立杭州藝專,是中國現代藝術的搖籃。林氏主張藝術家要擁有愛自然的精神,他對中國傳統象形文字、書法、繪畫,線條等研究深深啟發趙無極發展出舉世聞名的甲古文系列,及表現中國宇宙自然觀的抽象作品。以外,林風眠的學生朱德群、吳冠中、趙春翔等更以不同的切入點,從中國文化的根源,成功發展出擁有中國精神導向的油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