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常玉
常玉 (1895-1966)
站姿裸女
水墨 炭筆 紙本
44.5 x 28 cm. (17 1/2 x 11 in.)
款識:玉SANYU (右下)
來源
歐洲 私人收藏
此作品已登記於財團法人立青文教基金會,登錄號碼為D0203 (詳情請瀏覽常玉線上資料庫 http:/www.artofsanyu.org/)
出版
2014年《常玉素描與水彩全集》 衣淑凡著 立青文教基金會 台北 台灣 (彩色圖版,編號D0203,第70頁)

榮譽呈獻

Sylvia Cheung
Sylvia Cheung

拍品專文

新東方美人圖——林風眠、常玉、丁雄泉

中國古代書畫的草圖多是以水墨白描物象輪廓,排置人物和背景之間的構圖,佈局與通篇的氛圍、意象尤為重要。反觀,古代西方草圖多以鉛筆、炭筆起稿,追求對人物五官、姿勢的勾勒,練習如何如實反映光源和大自然,所探討的是具象的呈現。常玉、林風眠、丁雄泉對仕女的詮釋與東方美人圖的觀念一脈相承。他們都曾留學海外,親身經歷西方現代主義的藝術流派遞嬗,掌握抽象藝術崛起的來龍去脈。他們沒有因此而盲目追求寫實或全然抽象,而是關注如何調動佈局、筆法、用色去捕捉人像的氣質韻味, 融入西方技法或媒材,展現蘊藉胸內的東方審美眼光。

觀乎歷代東方美人圖,一概首重人物精神、造形神態是否「氣韻生動」。中國古代繪畫致力以簡約的線條、低限的色彩去塑造人物情態氣度、轉瞬間的喜怒哀樂。對肌膚質感、輪廓形體的雕琢,和講求光影、線條有多準確這種細節的真實性,往往更貼近西方藝術的傳統表現主題。這種美學範式其實在東西方寫生的形式中可見一斑。

華夏文化的人物畫起源於夏商周三代以前,自漢朝起逐漸興盛,從古時的忠臣孝子倫理畫像、宗教道佛畫,擴展至宋後充滿文人趣味而怡心悅目的人物畫。東方藝術家的美人概念經過歷朝變遷,又受西方裸女寫生習作的影響,仍能保留最核心的東方美學價值。佳士得隆重呈獻一系列前輩藝術家圍繞仕女、女體的精品之作,探討常玉、林風眠、丁雄泉等二十世紀先鋒藝術家如何革新仕女人物畫而豐富東方美人的涵義。

常玉的紙本速寫素描為他在二十年代的巴黎打下名堂,他流連畫坊、工作室、咖啡屋、舞廳,把身邊的長幼男女大量入畫。水墨、炭筆為他主要素描媒材,以白描、書法線條描繪人體,開創了獨樹一幟的人體造形、量感美學。常玉筆下的女體造形浮誇變形,頭與上身通常不合比例地小,臀與腿則穠麗豐肥,卻沒絲毫淫褻意思,流露模特兒的清麗風韻。數抹色彩與篤定的線條便重新定義東方藝術家眼中的美人。他的中國書法訓練釋放了他創作西方素描時的線條形體,成為常玉一種婉委自在的視覺語言,體現東方寫意精神。

更多來自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下午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