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潘汶汛
清音
設色紙本 鏡框
59 x 77cm. (23 ¼ x 30 ¼ in.)
款識:汶汛。
鈐印:汶汛
更多詳情
世間佛法:名家佛教書畫專輯
“國基既固,教法斯宏,世覺已昌,佛門乃盛,於是協和眾教,共進大同,而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背之自由世界方得藉天地之覆載,日月之所照,霜露之所墜。” ——節錄戴季陶《孝園寫經記》(詳見本輯編號1191拍品)
佛教起源於印度,卻是在向外傳播的過程中得到更長久深遠的發展。對於中國而言,佛教傳入兩千餘年,它的影響已遠超宗教本身,宏大至中國哲學思想,細小至日常語言,其廣大精微,不可量度。近代中國,國家傾危,世事紛擾,佛教的社會角色精彩而多樣,只從本輯數件作品亦可見其一斑:高僧者如弘一,苦節自持,淡泊寧靜;巨賈如王一亭、官僚如戴季陶,皆虔心向佛,或貢獻財富,佈施慈善;或津津於宣傳佛法入世,志在救國,誠如戴氏文中所言:“我四萬萬之國民,信佛教者數逾三萬萬佛教之衰頹若此,何以立國?”沸騰激揚,令人心生澎湃。
四九年後,政治統一,宗教歸於相對平靜,啟先生與佛教更多是個人的情感與寄託,而趙樸初則是帶著歷史的使命。再移步當下,世界巨變,竟有大同於因特網之勢頭,佛教似乎變得更加溫和,減弱了宗教的力量,卻更貼近文化與歷史,對於年輕的藝術家,他們不再懷揣戰戰兢兢的敬畏來圖畫佛像,而更像是創造一個讓自己、讓觀者避世、自省的角落,如潘汶汛所說:“看那些作品,心中情誼,綿延其間,這些東西仿佛是我在雁湯山絕壁山谷裡的梯田間麥稈裡的煙火。在世間的無人處,有了供人念想與深的意味”。

拍品專文

“好藝術總有些獨立於世的態度,在更高處,營造一種境界,是牽引著人,心嚮往之,正如勝景總在人跡罕至處,如若在罕至之處,有了些火光,閃電,風雨,煙靄升騰,則更有別樣的詩意。我們手中正是點燃星星之光或許是另一種介入其中的“光”,那我們的眼光,照見心畫。繪畫正是這樣的處境,我以為畫有“貴”格,它必然有野逸之氣。見與不見,映竹無人處的悠然與佇立,讓它成了自然中的一部分,若人能如此,則有與天地共心的自在,也有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源泉。”
- 潘汶汛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