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 LIANG (1900 – 1986)
關良 (1900-1986)

柏林博物館

細節
關良
關良 (1900-1986)
柏林博物館
油彩 木板
24 x 33 cm. (9 1⁄2 x 13 in.)
1957年作
來源
香港 蘇富比 2007年10月7日 編號542
亞洲 私人收藏
香港 嘉德 2018年10月2日 編號35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1982 年 《關良畫冊》 四川人民美術社 ( 圖版,第28 頁)
1996 年 《關良 1900 - 1986》台北 大未來畫廊 ( 圖版,第62-63 頁)
2000 年 《關良百年紀念展》台北 大未來畫廊 ( 圖版,第24 頁)
2009 年 《二十世紀西畫文獻:關良》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 ( 圖版,第141 頁)
展覽
2000年4月19日至5月14日 「關良百年紀念展」 台北 大未來畫廊

榮譽呈獻

Emmanuelle Chan
Emmanuelle Chan Associate Vice President, Specialist, Head of Day and Online Sales

拍品專文

「關良以西畫作軀殼,國畫作靈魂,以西畫單純明快堅實濃郁的技巧,來表達國畫 恬靜、灑脫、淡雅、超逸的的神韻,企圖創作一種時代的、前進的、發揚中國傳統藝 術精神的繪畫,他的目的在創作。」 –郭沫若

被譽為同時代最前衛的現代大師之一,以及最早宣導中西藝術實踐融 合的藝術家之一,這段感言完美地捕捉了關良藝術作品的精髓。關良一 生的藝術軌跡是由中西兩條線交織而成,在油彩畫布與紙上彩墨的兩 種不同媒介之間游走,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此次拍賣,佳士得榮幸地 呈獻關良兩副重要早期油畫作品,見證了藝術家在1940 年代至50 年 代的時代變遷。

關良1923 年畢業于日本東京太平洋美術學院後,受劉海粟之邀,任教 上海美專。1927 年在郭沫若的影響下,關良參加北伐戰爭,並任北伐 軍總政治部藝術股股長。1937 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關良從上海乘船 到香港,又經河內,輾轉從滇越公路進入雲南,到達遷移昆明的國立藝 專任教,直至1941 年初轉至四川成都技藝專科學校教學。藝術家對藝 術的堅韌和熱情激勵了他在困難時期的對生活的希望之情。

創作於1940 年代的作品《滇西景》( 拍品編號348) 則是關良在戰爭 歲月中的見證。滇西位於雲南,以雪山、深谷和湖泊等多樣的景觀而聞 名。關良以S 形構圖,勾勒出迂回蜿蜒的景觀。寺廟和尖塔並列在作品 的中間,以周圍的景觀為框架,突出了空間深度之間的關係,層層推進, 錯落有致,既有西方繪畫的透視觀,又有著中國繪畫景深美學觀。左邊 的山牆、遠處的山脈以及前景中的岩石均被藝術家以簡練而灑脫的筆 觸呈現,展示了他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與西方油畫媒介相結合的巧妙 運用。此作品的色彩以飽和、鮮豔的為特徵。藍色的塔樓,翠綠的樹木, 白色的房屋,以及畫面高光的黃色、薄霧般的粉色層,看似隨心賦色, 卻蘊含了藝術家高超的用色技巧。這種用色技巧來源於野獸派,這些 濃郁的色彩未必是現實景物的實際色彩,而是被藝術家作為畫面結構 來渲染氛圍及增添畫面層次感,並形成生機勃勃的生命力。用他的話 來說,“捕捉彩色光,突出所描繪物體的運動感,而不是靜止感。”

1945 年抗戰結束後,關良回到杭州,後定居上海。1957 年,中國和東 德簽署了文化交流協議,在東德舉辦了一場大型中國畫展,關良和李可 染作為中國代表團的成員前往東柏林。這樣的旅行,提供了難得的出國 機會,讓他有機會能看到西方藝術傑作。關良在其回憶錄中寫到:「1917 年,我在日本東京太平洋美術學校學西洋繪畫,接觸到達.芬奇、米開 朗基羅及莫內、畢卡索、馬蒂斯等人的藝術作品,對這些大師們從事 藝術活動的故地,我年青時代就嚮往著何時能有一天得以去觀摩、瞻 仰……我懷著激動而又惴惴不安的心情與李可染一起從北京出發,乘 火車途經西伯利亞、莫斯科、捷克等國,十多天以後才到達東柏林。」

在柏林藝術展覽期間,關良與李可染的畫作獲熱烈反響,德國的伊姆 茵采爾出版社(Insel-Bücherei)為關良出版了德文版的畫冊,成為繼 齊白石之後,入編該公司出版的《世界美術》叢書的第二個中國藝術家。 在官方安排下,關良造訪東德各地,而歐洲獨特的地理環境與人文風 情皆給了藝術家許多震撼與靈感,創作了在其油畫作品中非常重要的" 德國系列"。

其中,關良多次參觀柏林博物館島,他不但反復觀摩西方大師傑作之中, 並以多次寫生博物館島,成為東德旅行中極具個人情感之作。柏林博物 館島上由五座博物館組成,由柏林老博物館、柏林新博物館、國家美術 館、博多博物館及佩加蒙博物館。島上五座博物館形態各異,卻和諧統 一,共同展示 6,000 年人類歷史的珍貴文物。

在《柏林博物館》( 拍品編號349) 中,關良採用了遠景的視角,將河邊 的景色,輪船沿著河岸航行,空蕩蕩的街道,以及矗立在河對面的柏林 博物館不容錯過的紀念性建築。這個寧靜宜人的場景由溫暖的色調和 廣泛的寫意組成。簡單的輪廓,在前景、中景和遠景之間建立了一種節 奏。在色彩上,由於訪問柏林已是十月深秋,關良以飽和度較低的灰藍 色調為主,色度偏低,加以淺黃的微暖色調繪製畫面中區的樓牆和沿岸 的街道,形成冷暖對比,突出明暗光照。並以深紅色將的紅色塔尖頂天 而立,與河道中的船隻上的幾抹紅色遙相輝映。左下角的灰綠與右上黃 綠的草坪在視覺上達到平衡,令整個畫面浮現出朦朧微妙,並令人心 神安寧的悠然氛圍。

創作此副作品時關良已是57 歲,並已轉向中國繪畫多時。此副油畫的 用色方面,無疑是受到中國繪畫精神的影響。魏晉南北朝以後,道家“五 色蒙眼”的思想開始流傳,加上禪宗追求的樸素,使中國畫走上了更加 簡化的道路。筆法和墨色。他在《柏林博物館》( 拍品編號349) 精細、 微妙的色彩層次產生了平坦但和平的紋理,反映了藝術家在這一時期 的意識和感知。他將中國傳統繪畫中對於著色及構圖的意味深長,運 用於油彩畫作之中,創造出極具關良個人風格的繪畫風格。

此兩幅關良油畫作品來源均詳實可尋:《滇西景》( 拍品編號348) 源 于藝術家家屬,更于1947 年關良在上海大新公司畫廊舉辦的個展中 展出。《柏林博物館》( 拍品編號349) 見證了50 年代中德文化交流的 歷史時刻,兩件作品均可見于多本權威著錄之中。兩幅作品不但是藝 術家難得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體現了他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與西方 風格融為一體的獨特見解;而且見證了藝術家在戰爭年代及冷戰年代 的歷史時刻中,藝術家作為親歷者,對歷史的感慨及見證。

更多來自 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