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儘管劉丹以花卉、奇石及風景畫享譽藝壇,但其藝術生涯中卻創作一批數量有限的其他題材作品。字典,竹製立櫃,筆筒,這些特別題材拓寬了劉丹的藝術實踐。
畫中描繪的這件罕有陶瓷筆筒,由雍正朝(1723-35)
御窯燒造,逼真的模仿了木質材質,並且由於當時燒造技術的進步以及研製出的新顏料,得以在瓶身描繪出全景式的山水圖樣。劉丹以寫實的技法將其描繪在畫面上,使觀眾進一步思考筆筒的材質是木還是瓷。透過畫家嚴謹的描繪,高超的技巧,以及精益求精的審美,作品進一步體現了畫家對真實與不確定性之間的辯證關係,劉丹看重這些物品的神秘感與不確定性。當被問及為什麽要選擇某一個主題時,劉丹的回答是:“我作選擇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它是否能帶給我不確定的因素。藝術的功能在於使人脫離生活中的‘確定性’,從而進入一個不確定的狀態。“通過解構物質形體,他捨棄了繪畫的敘事性,而將作品提煉成純粹的視覺體驗。通過不去“講故事”,劉丹使觀者能夠關注眼前和諧之美,直達內在的精神國度,去欣賞畫家心手合一的境界。
“藝術家的責任之一就是改變人們的視覺體驗、看待事物的方式。藝術家的目標之一就是鼓勵人們解放思想,超越身邊的日常事物,去自由地思考。”- 劉丹
畫中描繪的這件罕有陶瓷筆筒,由雍正朝(1723-35)
御窯燒造,逼真的模仿了木質材質,並且由於當時燒造技術的進步以及研製出的新顏料,得以在瓶身描繪出全景式的山水圖樣。劉丹以寫實的技法將其描繪在畫面上,使觀眾進一步思考筆筒的材質是木還是瓷。透過畫家嚴謹的描繪,高超的技巧,以及精益求精的審美,作品進一步體現了畫家對真實與不確定性之間的辯證關係,劉丹看重這些物品的神秘感與不確定性。當被問及為什麽要選擇某一個主題時,劉丹的回答是:“我作選擇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它是否能帶給我不確定的因素。藝術的功能在於使人脫離生活中的‘確定性’,從而進入一個不確定的狀態。“通過解構物質形體,他捨棄了繪畫的敘事性,而將作品提煉成純粹的視覺體驗。通過不去“講故事”,劉丹使觀者能夠關注眼前和諧之美,直達內在的精神國度,去欣賞畫家心手合一的境界。
“藝術家的責任之一就是改變人們的視覺體驗、看待事物的方式。藝術家的目標之一就是鼓勵人們解放思想,超越身邊的日常事物,去自由地思考。”- 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