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笔触所及,空間誕生。我的思緒漫遊,空間也隨之生長,飛翔,溫柔擴張」——趙無極
對如今享譽世界的大師趙無極來說,1980至2000這二十年裡,他達至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81年,已經在法國生活工作了超過三十年的趙無極受邀於巴黎大皇宮國家美術館舉辦個展。一些專題展覽也在其他著名歐洲藝術機構舉行,包括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宮與盧森堡國家歷史藝術博物館。在亞洲,日本、新加坡、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均舉辦了他的重要個展。
自1970年起,趙無極就探索出了一條根植於中國文化、回歸傳統水墨的創作道路。趙無極十分熟悉中國宣紙,宣紙吸水性強,質地柔軟,層次豐富,墨水在宣紙渲染氤氳,啟發趙無極的油畫風格為之一變。他將色彩本身的表現力從大膽的線條和混合的色塊中解放出來,通過在調顏料時有意增加溶劑的比例來營造流動感與無限感。接近2000年時,趙無極的風格開始超越他對動與靜、單一與多元的實驗,而進一步將圖像空間轉向一空到底又深不可測的開放視野。此次秋拍呈現的這組作品——《10.2.81》(拍品221)、《29.4.88 》(拍品222)及《12.9.00 》(拍品223)展現了趙無極自1980年至2000年間風格的演進,最終達至前所未有的澎湃創意與深刻思考。
《10.2.81》繪製於藝術家於巴黎大皇宮召開重要個展的同年,一掃其眾所周知的凌厲之風。光線與色彩成為趙無極的語彙,予人柔和之感,對繪畫表面進行了更深入、更複雜的研究。在此幅作品中,線條充滿流動,似乎要超越畫面,創造出一個無邊無際的空間。白色和米色的雲影層疊構成背景,深灰與淡紫的條紋相交,令人不禁聯想起中國傳統山水。
《29.4.88》標誌著這一風格轉變的另一個里程碑。趙無極嫻熟玩轉色彩遊戲,在畫布上盡情組合色彩,匹配色調。整幅畫面用色豐富多樣:靛藍與橙色,紫色與綠色在同一畫布上交替出現。隨著趙無極將注意力完全轉向色彩本身,他1980年代的作品指涉了1950年代晚期及1960年代的「色域繪畫」,以及畫作與觀者的交互力量。儘管如此,趙無極與嘗試消除創作痕跡的紐約畫派不同,他將標誌性的顏料與筆觸集中在畫面中央,加強了色彩之間碰撞的張力。經過如此處理,畫面中各個色調相互融合,渾然天成,實現了和諧的有機統一。
無論何時何地,趙無極從不會止步於過去的成就,永遠孜孜以求,意在超越自我,實現突破,著力推陳出新。因此創作於2000年的《12.9.00》不僅令人耳目一新,又以前所未有又意料之中的澎湃能量呈現在我們眼前。整幅作品氣勢磅礴,縹緲自在,畫面充滿和諧之美。大片的色彩構成了畫幅的主要元素,趙無極呈現色彩流動之美的技藝又更上一層樓,向自然之美致敬,令人聯想起滾滾波濤與迷蒙煙雨。
正如瑞士著名作家雅克·谢塞克斯所寫,「在這裡,一場不可思議的冥想正在悄然進行,沉思事物的本質,逐漸升華直至圓滿,畫面空間營造出一幅愉悅而甜蜜之景。儘管畫中並無人物,卻凝聚出一股高度集中的力量,將我們的思緒與人性全方位聯繫起來,更讓觀者得以一窺藝術家的記憶,他過往全部的經歷,一切平凡與奇跡都歸於完美。」(雅克·谢塞克斯,《趙無極》,Jan Krugier畫廊,日內瓦,1990年.)
對如今享譽世界的大師趙無極來說,1980至2000這二十年裡,他達至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81年,已經在法國生活工作了超過三十年的趙無極受邀於巴黎大皇宮國家美術館舉辦個展。一些專題展覽也在其他著名歐洲藝術機構舉行,包括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宮與盧森堡國家歷史藝術博物館。在亞洲,日本、新加坡、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均舉辦了他的重要個展。
自1970年起,趙無極就探索出了一條根植於中國文化、回歸傳統水墨的創作道路。趙無極十分熟悉中國宣紙,宣紙吸水性強,質地柔軟,層次豐富,墨水在宣紙渲染氤氳,啟發趙無極的油畫風格為之一變。他將色彩本身的表現力從大膽的線條和混合的色塊中解放出來,通過在調顏料時有意增加溶劑的比例來營造流動感與無限感。接近2000年時,趙無極的風格開始超越他對動與靜、單一與多元的實驗,而進一步將圖像空間轉向一空到底又深不可測的開放視野。此次秋拍呈現的這組作品——《10.2.81》(拍品221)、《29.4.88 》(拍品222)及《12.9.00 》(拍品223)展現了趙無極自1980年至2000年間風格的演進,最終達至前所未有的澎湃創意與深刻思考。
《10.2.81》繪製於藝術家於巴黎大皇宮召開重要個展的同年,一掃其眾所周知的凌厲之風。光線與色彩成為趙無極的語彙,予人柔和之感,對繪畫表面進行了更深入、更複雜的研究。在此幅作品中,線條充滿流動,似乎要超越畫面,創造出一個無邊無際的空間。白色和米色的雲影層疊構成背景,深灰與淡紫的條紋相交,令人不禁聯想起中國傳統山水。
《29.4.88》標誌著這一風格轉變的另一個里程碑。趙無極嫻熟玩轉色彩遊戲,在畫布上盡情組合色彩,匹配色調。整幅畫面用色豐富多樣:靛藍與橙色,紫色與綠色在同一畫布上交替出現。隨著趙無極將注意力完全轉向色彩本身,他1980年代的作品指涉了1950年代晚期及1960年代的「色域繪畫」,以及畫作與觀者的交互力量。儘管如此,趙無極與嘗試消除創作痕跡的紐約畫派不同,他將標誌性的顏料與筆觸集中在畫面中央,加強了色彩之間碰撞的張力。經過如此處理,畫面中各個色調相互融合,渾然天成,實現了和諧的有機統一。
無論何時何地,趙無極從不會止步於過去的成就,永遠孜孜以求,意在超越自我,實現突破,著力推陳出新。因此創作於2000年的《12.9.00》不僅令人耳目一新,又以前所未有又意料之中的澎湃能量呈現在我們眼前。整幅作品氣勢磅礴,縹緲自在,畫面充滿和諧之美。大片的色彩構成了畫幅的主要元素,趙無極呈現色彩流動之美的技藝又更上一層樓,向自然之美致敬,令人聯想起滾滾波濤與迷蒙煙雨。
正如瑞士著名作家雅克·谢塞克斯所寫,「在這裡,一場不可思議的冥想正在悄然進行,沉思事物的本質,逐漸升華直至圓滿,畫面空間營造出一幅愉悅而甜蜜之景。儘管畫中並無人物,卻凝聚出一股高度集中的力量,將我們的思緒與人性全方位聯繫起來,更讓觀者得以一窺藝術家的記憶,他過往全部的經歷,一切平凡與奇跡都歸於完美。」(雅克·谢塞克斯,《趙無極》,Jan Krugier畫廊,日內瓦,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