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 RU (1896-1963)
台灣私人收藏(編號1058-1071)
溥儒

白蓮結社

細節
溥儒
白蓮結社
設色紙本 鏡框
100.5 x 54.5 cm. (39 5/8 x 21 ½ in.)
題識:白蓮結社在廬峰,高士瞿曇隨意逢。
一笑已過山下路,忘機妙諦不言中。
心畬。
鈐印:舊王孫、溥儒、明夷
來源
直接得自畫家,並由家族傳承。
更多詳情
一瓣心香寒玉堂

溥心畬先生(1896-1963)上世紀20年代與溥雪齋等人結社“松風畫會”,至1930年春於北京中山公園水榭個展一鳴驚人,被視為重振北派山水之代表人物,與張大千、吳湖帆諸人並譽南北。1949年,心畬先生與家人自舟山轉機至台北,遂居於此,而終老於斯。在台灣十餘年間,於台北師大與臨沂街寓所設帳教學,一時南北慕名而來求學者眾,寒玉堂乃自成一傳統經史子集書畫授學場所。心畬先生安居之暇,足履遍及台灣諸縣市,遊賞、寫生山水之景,寄興筆墨吟詠,書畫作品尤多。後來者又以心畬先生與張大千、黃君璧合稱為“渡海三家”,彰顯三人之畫藝以及影響台灣水墨之深遠。

今歲癸卯為心畬先生仙遊一甲子,寒玉堂聲名播遠四海,一眾友好與及門弟子早已春華老去,秋風凋零,王謝故家舊藏,遂有出世之日。佳士得香港值此春拍之時,乃自台北徵集寒玉堂故友舊藏心畬先生書畫作品十三件套:
《烏來遊記》絹本手卷(1952)、《變葉木賦》(1952)、《歸去來辭》成扇(1952)、《嫦娥奔月》絹本(1953)、《翠蔭晚景》絹本(1953)、《一葦渡江》(1957)、《澗水鳴山》(1959)、《洛神》絹本、《鶴壽松年》絹本、《溪山積翠》手卷、《白蓮結社》、《雪景》、《十二月令》書法聯屏等。

十三件作品除卻《十二月令》書法聯屏為楷行書法外,其他畫作以扇面、手卷、條幅等形式呈現,凡人物、山水、花鳥各類並存,其中五件為絹本,殊為難得,尤見心畬先生筆底大千世界無不成畫,而又各自精緻雅逸。其中三件作品(編號1061/1065/1067)更收錄於1973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之《溥心畬書畫集》畫冊中,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其中七件作品署以年款(1952-1959),五件作品集中於1952-1953年,彼時心畬渡海初期,授課之餘日夕丹青揮灑,《變葉木賦》遇物感時,《歸去來辭》以古喻今,《嫦娥奔月》哀而不怨,《烏來遊記》手卷盈盈指掌,尤稱力作。稍後1957年《一葦渡江》衣帶飄逸,水波泛浪;《鶴壽松年》絹本鶴翅微張虬松之間;《洛神》絹本工筆設色,端艷無方,足稱絕品。即便無年款之書法《十二月令》,楷書、行書隔月交替,箋色隨月氣轉移,尤見書寫布置用心之極。

十三件作品,大抵率為心畬先生渡海後之佳構逸品,徵集初見之時,舊家紙絹作品皆以宣紙捲裹,雖未托裱,而保存完好,若非故交至友,何有機緣獲藏此等珍品。此次初見於佳士得香港春拍,誠屬榮幸之至,四海有識之士鑑賞同時,請為心畬先生詩書畫藝合什一瓣心香。

榮譽呈獻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Vice President, Head of Department, Chinese Paintings

拍品專文

“白蓮結社”乃中國佛教發展史上重要的事件。東晉時期南方的宗教領袖惠遠(亦作慧遠,約334-416)於西元402年(晉安帝元興元年)號召當時的僧人、西方聖眾、士大夫、名流居士123人同在廬山結社,目的是專修“淨土”之法,以期死後往生“西方”,這一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的社團,便是佛教淨土宗的起源,因此慧遠被視作佛教淨土宗之始祖。後來南北朝時期名士謝靈運(385-433)欽服慧遠,在廬山東林寺中開東、西兩池,遍種白蓮,這次結社因此得名為“白蓮社”,而淨土宗又稱為“蓮宗”。淨土宗同禪宗一樣,對後世繪畫史影響深遠。現遼寧博物館亦存有清宮舊藏宋人作《白蓮社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白蓮結社盛況,溥心畬或許曾有機會觀此卷。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