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話和詩歌人物
傅抱石(1904-65)是二十世紀享負盛名的畫家,擅長以創新手法描繪古代中國人物。他醉心鑽研中國古典文學,經常繪畫古代神話和詩歌中的英雄和人物。
《東山絲竹》(下圖)描繪歷史人物謝安,中國書畫部專家周時健解釋:「謝安生於東晉時期(公元265至420年)一個顯貴之家,博學多才。當時朝政腐敗,謝安為此深感失望沮喪,多年來一直推卻朝廷的任命,拒絕當官。」
謝安拒絕當官,反而選擇隱居東山,寄情音樂與歌舞。周時健表示:「傅抱石曾說過,繪畫有如一首歌,應可觸動觀者。」
人物為構圖元素
與氣勢磅礡的山水相比,中國畫的人物往往比例細小,沈周於明朝(1368-1644)創作的《移竹圖》(下圖)亦不例外。周時健解釋:「在古代書畫作中,人物往往只是構圖元素,讓觀者代入人物的角度,遊歷山河,置身山水之間。」
她續道:「我認為中國畫家除了透過人物畫作描畫人物的外貌外,也想捕捉其內在的神髓、個性、精神及心境。」
藝術家的自畫像
中國人物畫自古被視為畫家的自我寫照。周時健表示:「在中國文化裡,畫作不僅是感官體驗的一種記錄,亦能反映出畫家的思緒。」二十世紀藝術大師張大千便經常將自己融入畫中,身穿曳地長袍,加上飄垂的鬍子,儼如「俊逸的高士」。
張大千於1982年創作上圖作品時,已年過八旬,但他把自己描繪得更年輕,「意氣風發,散發從容、沉穩和活力。」周時健表示,《喬木芳暉》的中心人物「若有所思,猶如在回首過去」。
悠久傳統的當代演繹
生於1958年的當代水墨畫大師李津同樣以自畫像見稱,但他採取更獨具一格的手法。周時健解釋:「他捨棄了文人畫家的崇高理念,反而將自己化成畫中人,人物坐在桌前,呆望著魚缸。」
專家認為,傳統媒介亦加強這個場景的嘲諷意味,反映「畫家培養的文人雅致,在當今社會中似乎意義全無。」在同屬此作品的另一畫作中,缸中的魚同樣呆望著我們,進一步強調此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