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线条,向来在赵无极的绘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有别于六十年代以降倘若开天辟地的大起落粗犷线条,创作于1956年的《北风》(Lot 3),其中蜿蜒而行的黑色线条,既像是古代器物上凿刻的金文印记(图1),又依稀可见宛如人、兽、鸟般游走的模糊意象,这些似文字非文字,似具象又似抽象的线性表现,是赵无极自1954年创作决定性的《风》一作之后,在往后的四年之间主要的艺术形式与创作核心,美术史学家将这段重要的创作历变梳理归结,称为《甲骨文系列》。
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文字符号,以直观而又单纯的象形基础,发展成文字系统,不仅乘载着千古文明的初始,也为中国美术中「书画同源」的传统,植入了盘根若磬的美学基因,更为远在异乡探寻创作灵思的赵无极,指出一个新的途径──让其在回归探溯东方本质的同时,却又不流于卖弄东方情调的媚俗。甲骨文本身来自于符号,具备了高度的视觉象征性,是人类自亘古以来,最原始的沟通与表达,挟带超越不同地域、种族、语言、文化等种种差异的强大力量。它既不全然属于东方,也不完全属于西方,而是属于全人类的远古印记;这股力量所具备的超然普世性,深化了赵无极的艺术本质,同时期的美国抽象表现艺术家戈特力伯也曾以北美原住民的象形符号为灵感,进行一系列充满了原始能量又具历史感的作品(图2),或也能与赵无极的《甲骨文系列》互为呼应。《北风》中若似甲骨文般的线条在画布上随兴游走,笔画若断若续的文字符号被拆解开来,悬浮在空中飘散、聚合。赵无极所自创的符号,已超越文字作为指象载体的功能,进而探求在绘画形式中将汉字本身结构所具有美感的全然释放。
细细品味《北风》,其中独具魅力的色彩运用及致密的层次铺陈,赋予了每一吋画布鲜活的生命力,不断推演、分裂、重组,再生出令人动容激赏的微观宇宙,不禁让人折服于赵无极精湛的空间经营及卓越技法。作品整体背景色彩以暖褐色调为主,由下至上蕴含了棕赭、黄褐、粉橘、灰以及白色等,层层递变。细密迭置的色彩层次,形成一种起伏错落的动感印象,引领观者的视线先向横幅望去,一片坦阔、沉稳的土褐色大地倏然而现,在人们眼前突然舒展了开来;接着,再向上随着垂直层次渐趋轻柔的颜色铺陈,在画面上方倘若形成了一股云气缭绕、烟岚袅袅而升的苍茫天色。焦黑皴笔的符号及线条在中心处集结,腾跃在空中,宛若悬浮于山岚雾气中的孤树 (图3),亦彷佛是透纳笔下耸入云霄的涛天骇浪(图4)。穿梭于符号间的朱红渲染、从天而降的一缕飞白,甚或是几抹小小的铭黄和土耳其蓝,更为纵深的空间点缀出无限的生气。《北风》中时而浓陈、时而柔润的互色迭起,于赵无极的巧笔之下,递嬗出饶富动感的色彩节奏,因而造就了整体作品气韵传递与流动。
当赵无极不再受到描绘客观自然的沉重束缚,深邃灵动的空间感在画面上自然浮现,这样的升华,似乎也超脱了时间的藩篱,瞬间让观者跌入一个不可辨识的无人之境,在他的画布上,神游感受远古太初浑沌未开的原始与纯粹。若再深入探寻《北风》其中布局的美感及其韵味,即可看到赵无极在五十年代中后期摆渡于甲骨文与抽象的历程中,以西方的油彩画布,为中国传统绘画数千年来所重视的「气韵生动」审美形式,作出了既贴切又诚挚的传承演绎,在其创作早期即能有此成就,同辈艺术家中应也只有朱德群的艺术成就可以相媲。赵无极在此不仅以看似抽象的符号传达出浑厚的情绪力量,更透过山水画的布局与观点丰富了抽象艺术的美学内涵与向度。《北风》一作圆熟而完整的表现度,划记了赵无极《甲骨文系列》所集结的大成,堪称此时期重要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