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赵无极
10.11.58-30.12.70
油彩 画布
1958-1970年作
签名:无极ZAO;ZAO WOU-KI
来源
法国 巴黎 法兰西画廊 墨西哥 私人收藏 亚洲 私人收藏
出版
Jean Leymarie, Zao Wou-Ki, Documentation by Françoise Marquet, Hier et Demain Editions, Paris, France and Ediciones Polígrafa, Barcelona, Spain, 1978 (illustrated, plate 160, p. 212).
Jean Leymarie, Zao Wou-Ki,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New York, USA, 1979 (illustrated, plate 160, p. 212).
Jean Leymarie, Zao Wou-Ki, Ediciones Poligrafa, Barcelona, Spain. Documentation by Françoise Marquet, 1986 (illustrated, plate 160, p. 212).
Daniel Abadie & Martine Contensou, Zao Wou-Ki, Ediciones Polígrafa, Barcelona, Spain, 1989 (illustrated, plate 40).
展览
Neuchâtel, Switzerland, Art and History Museum, Zao Wou-Ki, 1973
Paris, France, Galerie de France, Zao Wou-Ki 1971-1975, 1975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赵无极于杭州美专求学时期(1935-1941),在中西合并的艺术训练下,追求的是印象派的明朗与轻快。1948年赴法国之前,他「只有一些介绍印象派的小画册,听说过塞尚,但不知道有立体派,只知道毕加索」。直到1985年,赵无极再见当初一同习画于杭州美专的同学时才发现,自从他离开中国后,他们「未曾改变,还在学习马蒂斯和毕加索」。因而他感叹道:「其实,谁能了解,我花了多少时间来倾听、消化塞尚、马蒂斯,然后再回头、寻找我们传统中我认为最美的唐、宋绘画。整整五十年的功夫!」。 1950年代中期,赵无极转以抽象手法展现画中的叙事性内容,在他看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渐进过程,曾说:「我并没有刻意如此,将画抽离现实是自然而产生的一种必要。」艺术家所要抽离的现实,在于对风景与人物等具象题材抒情式的描写,取而代之的是想象的甲骨文字形,以自创符号的线性书写,寄寓生命转折中难以抒发的感怀。1950年代末,他逐渐脱离短暂的甲骨文时期,开始走向全然的抽象绘画,以更为宏观的方式表达他内在世界的转变。如友人程抱一所说,这是一个「结束了尘世系列的新阶段」,总结前期对具象题材的摹写与象征符号的使用,从可意会或具暗示性的绘画语汇,过渡到在意义上更为抽象的表现方式。 1958年他开始仅以完成的日期为画作命名,至1960年代,赵无极自言绘画有了「具体的成果」,使他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自1958以至1970年,《10.11.58-30.12.70》(Lot 4) 历时12年始完成,起始于赵无极结束摸索阶段的集大成时期,承载着他1950年代绘画的具体成果。无彩度的黑与白堆砌出多层次的色相变化,以黑代表虚无之境界,以白示意希望与光明,不仅复兴东方传统中适意而非再现的生命之气,更在光影之间进行了一场东方与西方诗性的对话。 《10.11.58-30.12.70》在中国绘画的传承上,成功传达了其所追求的「气韵生动」。而根据王季迁先生,「生动」的传达建立于各种要素的组合上,如黑与白、有与无等。这些组合是自然的创造,并非刻意的安排;这种感觉不但是活的,也是动的。《10.11.58-30.12.70》在长时间的绘画过程中不停地修改与增减,使其产生了与西方抽象绘画截然不同的特性。不同于波拉克遍及全面(allover)的平面性 (图1),赵无极表现了中国绘画独有的「生发中」。一如高居翰所言,黄公望画中的「皴线与轮廓相杂,山石迭加在坡面皴纹之上,山体分块与质面肌理相互冲突等特殊结果 ,非但没有妨碍到山水结构的表达,反而奇妙地赋予此山水一种『生发中』的造化运行感,为山水之内在生命作了一个全新的视觉诠释」(图2)。 赵无极在反思自身文化根源之外,同时汲取西方艺术对光线与阴影的意识与表现。从十七世纪的林布兰到十九世纪的泰纳,以至印象派画家,西方绘画对于光线的观察与演绎,影响赵无极在画中置入抽象的光源。塞尚画中洒落自树叶缝隙中波动的光影,照映在山间岩块并反射至观者眼中;我们似乎能够从《10.11.58-30.12.70》中看到同样的光线,以更为隐含的方式自画面流泻而出。1959年,赵无极在巴黎买下一座仓库,由乔治‧左哈奈改建成工作室;工作室并未设计对外开敞的窗户,仅有专门用来采光的玻璃屋顶,养分般的供给他从上而下的自然光源,并使他得以创作大幅作品。观者因而可见《10.11.58-30.12.70》中拨云见日般的光线,发散自赵无极在1960年代所追寻「放光的中心点」,触发了我们对于画面暗处色块与空间的种种臆测,更总结了赵无极1960年代的绘画,一如他所说:「技术层面的问题已不存在,我可以放手作画,随心所欲,大幅画布使我必须与空间搏斗,不但要填满它,还要给它生命,把我完全投注其中。」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