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 WOU-KI
欧洲重要藏家收藏
11.03.65

赵无极

细节
赵无极
11.03.65
油彩 画布
1965年作
签名︰无极ZAO;Zao Wou-Ki
来源
法国 巴黎 François Mathey(1955年-1986年任装饰艺术馆总馆长)收藏 法国 巴黎 私人收藏 现藏者购自上述藏家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历经1950年代多次微妙的创作风格递变与重要突破,赵无极在1960年代全然跃入了抽象表达无限的探索可能,恣意让笔刷、色彩及想象力自由驰骋于无人可及的境地。此时期的作品,以气势恢弘的磅礡构图以及迅捷刚健的笔势见长,直探宋代山水和中国书法的气韵精神(图1),清晰地展现出赵无极虽身处法国,却与东方美学传统一脉相承的内在思维。作品中传递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突破了语言和地域的隔阂与限制,在巴黎画坛中也备受同辈艺术家如哈同或马内榭的推崇,如此鲜明且独树一格的风格确立,决定性地标志着赵无极在现代美术史上自此不可撼动的地位。在这段时间里的创作中,赵无极以行云流水般的油彩线性挥洒,来捕捉脱略形似的自然之同时,往往选用了红、蓝、黄等绚丽的色彩,作为统合画面的主色调;自1964年起,艺术家在背景用色上却出现了显著的转变,他开始选用沉稳的褐色调,这样的试炼在1965到1966年间达到了高峰,在色彩运用上力求简约,着重于构图与笔意的探求,《11.03.65》(Lot 5)正是这个阶段的代表力作。 唐代王维于《山水诀》曾言:「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阐明了水墨画在中国审美系统中的重要性。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始于唐代,盛于宋元,「墨即是色」的技法及观念背后高度的单纯性与象征性,自此深植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强调以笔法为主导,将看似单纯的墨色,在极度简练的色彩使用挑战中,探究出「黑、白、浓、淡、干、湿」六彩之间绝妙的细微变化,将力图打造出无限深远的山水意境。赵无极在《11.03.65》中,也一采低限的色彩组合,以单纯的黑、灰、白三色,或聚或散,流畅地奔驰于一片土褐色的温暖大地之上。首先,他大刀阔斧地以笔刷沾以赭黑色颜料,倏忽刷写,挥洒出一道道粗细相间的墨线,画面左方大笔刷出粗黑的浓陈线条,充满了苍劲的运腕力道,为画面注入蓬勃的生气,也为整体视觉的动态与架构布下了主干。同时期于巴黎创作的女性艺术家琼.米丘在线条表现上,可与赵无极此处的精微表达互为参照(图2)。 赵无极千变万化的运笔,让简单的色彩组合也显得丝毫不单调,大量的焦黑干笔,配衬着几许画龙点睛的飞白,腾跃出令人为之欣喜的空间层次感。干焦的笔锋在画布上横竖飞舞,创造出犹如书法笔势般耐人寻味的韵律,于每个侧、勒、努、趯、策、掠的转圜间,挥洒出皴擦、晕染、浓淡、枯润的色调及技法变化,交织成致密的视觉节奏;笔触间相互不断冲撞、呼应的对话,充满视觉张力,更激荡出天地浑沌间反复流转不息的无尽观赏意趣。 画面上每道运笔的起、承、转、合态势之间,将赵无极自幼积累的深厚书法根基展露无遗,他的祖父曾经告诉他,唯有能传达感情的书法,才能算是艺术。而透过《11.03.65》的观看经验,我们也看到了艺术家如何将用笔的动势以及其内心的遐思脉动做出紧密的结合,在平和与激昂的运笔起伏间,完美体现先人所倡「意在笔先、物我合一」的概念;另外,更经由线条、色彩反璞归真的纯粹抽象表现,赵无极成功地延承中国传统的笔韵墨趣,以现代绘画观点重新赋予新义并推向了崭新的境界。 历经1950年代多次微妙的创作风格递变与重要突破,赵无极在1960年代全然跃入了抽象表达无限的探索可能,恣意让笔刷、色彩及想象力自由驰骋于无人可及的境地。此时期的作品,以气势恢弘的磅礡构图以及迅捷刚健的笔势见长,直探宋代山水和中国书法的气韵精神(图1),清晰地展现出赵无极虽身处法国,却与东方美学传统一脉相承的内在思维。作品中传递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突破了语言和地域的隔阂与限制,在巴黎画坛中也备受同辈艺术家如哈同或马内榭的推崇,如此鲜明且独树一格的风格确立,决定性地标志着赵无极在现代美术史上自此不可撼动的地位。在这段时间里的创作中,赵无极以行云流水般的油彩线性挥洒,来捕捉脱略形似的自然之同时,往往选用了红、蓝、黄等绚丽的色彩,作为统合画面的主色调;自1964年起,艺术家在背景用色上却出现了显著的转变,他开始选用沉稳的褐色调,这样的试炼在1965到1966年间达到了高峰,在色彩运用上力求简约,着重于构图与笔意的探求,《11.03.65》(Lot 5)正是这个阶段的代表力作。 唐代王维于《山水诀》曾言:「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阐明了水墨画在中国审美系统中的重要性。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始于唐代,盛于宋元,「墨即是色」的技法及观念背后高度的单纯性与象征性,自此深植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强调以笔法为主导,将看似单纯的墨色,在极度简练的色彩使用挑战中,探究出「黑、白、浓、淡、干、湿」六彩之间绝妙的细微变化,将力图打造出无限深远的山水意境。赵无极在《11.03.65》中,也一采低限的色彩组合,以单纯的黑、灰、白三色,或聚或散,流畅地奔驰于一片土褐色的温暖大地之上。首先,他大刀阔斧地以笔刷沾以赭黑色颜料,倏忽刷写,挥洒出一道道粗细相间的墨线,画面左方大笔刷出粗黑的浓陈线条,充满了苍劲的运腕力道,为画面注入蓬勃的生气,也为整体视觉的动态与架构布下了主干。同时期于巴黎创作的女性艺术家琼.米丘在线条表现上,可与赵无极此处的精微表达互为参照(图2)。 赵无极千变万化的运笔,让简单的色彩组合也显得丝毫不单调,大量的焦黑干笔,配衬着几许画龙点睛的飞白,腾跃出令人为之欣喜的空间层次感。干焦的笔锋在画布上横竖飞舞,创造出犹如书法笔势般耐人寻味的韵律,于每个侧、勒、努、趯、策、掠的转圜间,挥洒出皴擦、晕染、浓淡、枯润的色调及技法变化,交织成致密的视觉节奏;笔触间相互不断冲撞、呼应的对话,充满视觉张力,更激荡出天地浑沌间反复流转不息的无尽观赏意趣。 画面上每道运笔的起、承、转、合态势之间,将赵无极自幼积累的深厚书法根基展露无遗,他的祖父曾经告诉他,唯有能传达感情的书法,才能算是艺术。而透过《11.03.65》的观看经验,我们也看到了艺术家如何将用笔的动势以及其内心的遐思脉动做出紧密的结合,在平和与激昂的运笔起伏间,完美体现先人所倡「意在笔先、物我合一」的概念;另外,更经由线条、色彩反璞归真的纯粹抽象表现,赵无极成功地延承中国传统的笔韵墨趣,以现代绘画观点重新赋予新义并推向了崭新的境界。 历经1950年代多次微妙的创作风格递变与重要突破,赵无极在1960年代全然跃入了抽象表达无限的探索可能,恣意让笔刷、色彩及想象力自由驰骋于无人可及的境地。此时期的作品,以气势恢弘的磅礡构图以及迅捷刚健的笔势见长,直探宋代山水和中国书法的气韵精神(图1),清晰地展现出赵无极虽身处法国,却与东方美学传统一脉相承的内在思维。作品中传递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突破了语言和地域的隔阂与限制,在巴黎画坛中也备受同辈艺术家如哈同或马内榭的推崇,如此鲜明且独树一格的风格确立,决定性地标志着赵无极在现代美术史上自此不可撼动的地位。在这段时间里的创作中,赵无极以行云流水般的油彩线性挥洒,来捕捉脱略形似的自然之同时,往往选用了红、蓝、黄等绚丽的色彩,作为统合画面的主色调;自1964年起,艺术家在背景用色上却出现了显著的转变,他开始选用沉稳的褐色调,这样的试炼在1965到1966年间达到了高峰,在色彩运用上力求简约,着重于构图与笔意的探求,《11.03.65》(Lot 5)正是这个阶段的代表力作。 唐代王维于《山水诀》曾言:「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阐明了水墨画在中国审美系统中的重要性。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始于唐代,盛于宋元,「墨即是色」的技法及观念背后高度的单纯性与象征性,自此深植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强调以笔法为主导,将看似单纯的墨色,在极度简练的色彩使用挑战中,探究出「黑、白、浓、淡、干、湿」六彩之间绝妙的细微变化,将力图打造出无限深远的山水意境。赵无极在《11.03.65》中,也一采低限的色彩组合,以单纯的黑、灰、白三色,或聚或散,流畅地奔驰于一片土褐色的温暖大地之上。首先,他大刀阔斧地以笔刷沾以赭黑色颜料,倏忽刷写,挥洒出一道道粗细相间的墨线,画面左方大笔刷出粗黑的浓陈线条,充满了苍劲的运腕力道,为画面注入蓬勃的生气,也为整体视觉的动态与架构布下了主干。同时期于巴黎创作的女性艺术家琼.米丘在线条表现上,可与赵无极此处的精微表达互为参照(图2)。 赵无极千变万化的运笔,让简单的色彩组合也显得丝毫不单调,大量的焦黑干笔,配衬着几许画龙点睛的飞白,腾跃出令人为之欣喜的空间层次感。干焦的笔锋在画布上横竖飞舞,创造出犹如书法笔势般耐人寻味的韵律,于每个侧、勒、努、趯、策、掠的转圜间,挥洒出皴擦、晕染、浓淡、枯润的色调及技法变化,交织成致密的视觉节奏;笔触间相互不断冲撞、呼应的对话,充满视觉张力,更激荡出天地浑沌间反复流转不息的无尽观赏意趣。 画面上每道运笔的起、承、转、合态势之间,将赵无极自幼积累的深厚书法根基展露无遗,他的祖父曾经告诉他,唯有能传达感情的书法,才能算是艺术。而透过《11.03.65》的观看经验,我们也看到了艺术家如何将用笔的动势以及其内心的遐思脉动做出紧密的结合,在平和与激昂的运笔起伏间,完美体现先人所倡「意在笔先、物我合一」的概念;另外,更经由线条、色彩反璞归真的纯粹抽象表现,赵无极成功地延承中国传统的笔韵墨趣,以现代绘画观点重新赋予新义并推向了崭新的境界。 历经1950年代多次微妙的创作风格递变与重要突破,赵无极在1960年代全然跃入了抽象表达无限的探索可能,恣意让笔刷、色彩及想象力自由驰骋于无人可及的境地。此时期的作品,以气势恢弘的磅礡构图以及迅捷刚健的笔势见长,直探宋代山水和中国书法的气韵精神(图1),清晰地展现出赵无极虽身处法国,却与东方美学传统一脉相承的内在思维。作品中传递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突破了语言和地域的隔阂与限制,在巴黎画坛中也备受同辈艺术家如哈同或马内榭的推崇,如此鲜明且独树一格的风格确立,决定性地标志着赵无极在现代美术史上自此不可撼动的地位。在这段时间里的创作中,赵无极以行云流水般的油彩线性挥洒,来捕捉脱略形似的自然之同时,往往选用了红、蓝、黄等绚丽的色彩,作为统合画面的主色调;自1964年起,艺术家在背景用色上却出现了显著的转变,他开始选用沉稳的褐色调,这样的试炼在1965到1966年间达到了高峰,在色彩运用上力求简约,着重于构图与笔意的探求,《11.03.65》(Lot 5)正是这个阶段的代表力作。 唐代王维于《山水诀》曾言:「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阐明了水墨画在中国审美系统中的重要性。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始于唐代,盛于宋元,「墨即是色」的技法及观念背后高度的单纯性与象征性,自此深植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强调以笔法为主导,将看似单纯的墨色,在极度简练的色彩使用挑战中,探究出「黑、白、浓、淡、干、湿」六彩之间绝妙的细微变化,将力图打造出无限深远的山水意境。赵无极在《11.03.65》中,也一采低限的色彩组合,以单纯的黑、灰、白三色,或聚或散,流畅地奔驰于一片土褐色的温暖大地之上。首先,他大刀阔斧地以笔刷沾以赭黑色颜料,倏忽刷写,挥洒出一道道粗细相间的墨线,画面左方大笔刷出粗黑的浓陈线条,充满了苍劲的运腕力道,为画面注入蓬勃的生气,也为整体视觉的动态与架构布下了主干。同时期于巴黎创作的女性艺术家琼.米丘在线条表现上,可与赵无极此处的精微表达互为参照(图2)。 赵无极千变万化的运笔,让简单的色彩组合也显得丝毫不单调,大量的焦黑干笔,配衬着几许画龙点睛的飞白,腾跃出令人为之欣喜的空间层次感。干焦的笔锋在画布上横竖飞舞,创造出犹如书法笔势般耐人寻味的韵律,于每个侧、勒、努、趯、策、掠的转圜间,挥洒出皴擦、晕染、浓淡、枯润的色调及技法变化,交织成致密的视觉节奏;笔触间相互不断冲撞、呼应的对话,充满视觉张力,更激荡出天地浑沌间反复流转不息的无尽观赏意趣。 画面上每道运笔的起、承、转、合态势之间,将赵无极自幼积累的深厚书法根基展露无遗,他的祖父曾经告诉他,唯有能传达感情的书法,才能算是艺术。而透过《11.03.65》的观看经验,我们也看到了艺术家如何将用笔的动势以及其内心的遐思脉动做出紧密的结合,在平和与激昂的运笔起伏间,完美体现先人所倡「意在笔先、物我合一」的概念;另外,更经由线条、色彩反璞归真的纯粹抽象表现,赵无极成功地延承中国传统的笔韵墨趣,以现代绘画观点重新赋予新义并推向了崭新的境界。 历经1950年代多次微妙的创作风格递变与重要突破,赵无极在1960年代全然跃入了抽象表达无限的探索可能,恣意让笔刷、色彩及想象力自由驰骋于无人可及的境地。此时期的作品,以气势恢弘的磅礡构图以及迅捷刚健的笔势见长,直探宋代山水和中国书法的气韵精神(图1),清晰地展现出赵无极虽身处法国,却与东方美学传统一脉相承的内在思维。作品中传递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突破了语言和地域的隔阂与限制,在巴黎画坛中也备受同辈艺术家如哈同或马内榭的推崇,如此鲜明且独树一格的风格确立,决定性地标志着赵无极在现代美术史上自此不可撼动的地位。在这段时间里的创作中,赵无极以行云流水般的油彩线性挥洒,来捕捉脱略形似的自然之同时,往往选用了红、蓝、黄等绚丽的色彩,作为统合画面的主色调;自1964年起,艺术家在背景用色上却出现了显著的转变,他开始选用沉稳的褐色调,这样的试炼在1965到1966年间达到了高峰,在色彩运用上力求简约,着重于构图与笔意的探求,《11.03.65》(Lot 5)正是这个阶段的代表力作。 唐代王维于《山水诀》曾言:「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阐明了水墨画在中国审美系统中的重要性。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始于唐代,盛于宋元,「墨即是色」的技法及观念背后高度的单纯性与象征性,自此深植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强调以笔法为主导,将看似单纯的墨色,在极度简练的色彩使用挑战中,探究出「黑、白、浓、淡、干、湿」六彩之间绝妙的细微变化,将力图打造出无限深远的山水意境。赵无极在《11.03.65》中,也一采低限的色彩组合,以单纯的黑、灰、白三色,或聚或散,流畅地奔驰于一片土褐色的温暖大地之上。首先,他大刀阔斧地以笔刷沾以赭黑色颜料,倏忽刷写,挥洒出一道道粗细相间的墨线,画面左方大笔刷出粗黑的浓陈线条,充满了苍劲的运腕力道,为画面注入蓬勃的生气,也为整体视觉的动态与架构布下了主干。同时期于巴黎创作的女性艺术家琼.米丘在线条表现上,可与赵无极此处的精微表达互为参照(图2)。 赵无极千变万化的运笔,让简单的色彩组合也显得丝毫不单调,大量的焦黑干笔,配衬着几许画龙点睛的飞白,腾跃出令人为之欣喜的空间层次感。干焦的笔锋在画布上横竖飞舞,创造出犹如书法笔势般耐人寻味的韵律,于每个侧、勒、努、趯、策、掠的转圜间,挥洒出皴擦、晕染、浓淡、枯润的色调及技法变化,交织成致密的视觉节奏;笔触间相互不断冲撞、呼应的对话,充满视觉张力,更激荡出天地浑沌间反复流转不息的无尽观赏意趣。 画面上每道运笔的起、承、转、合态势之间,将赵无极自幼积累的深厚书法根基展露无遗,他的祖父曾经告诉他,唯有能传达感情的书法,才能算是艺术。而透过《11.03.65》的观看经验,我们也看到了艺术家如何将用笔的动势以及其内心的遐思脉动做出紧密的结合,在平和与激昂的运笔起伏间,完美体现先人所倡「意在笔先、物我合一」的概念;另外,更经由线条、色彩反璞归真的纯粹抽象表现,赵无极成功地延承中国传统的笔韵墨趣,以现代绘画观点重新赋予新义并推向了崭新的境界。 历经1950年代多次微妙的创作风格递变与重要突破,赵无极在1960年代全然跃入了抽象表达无限的探索可能,恣意让笔刷、色彩及想象力自由驰骋于无人可及的境地。此时期的作品,以气势恢弘的磅礡构图以及迅捷刚健的笔势见长,直探宋代山水和中国书法的气韵精神(图1),清晰地展现出赵无极虽身处法国,却与东方美学传统一脉相承的内在思维。作品中传递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突破了语言和地域的隔阂与限制,在巴黎画坛中也备受同辈艺术家如哈同或马内榭的推崇,如此鲜明且独树一格的风格确立,决定性地标志着赵无极在现代美术史上自此不可撼动的地位。在这段时间里的创作中,赵无极以行云流水般的油彩线性挥洒,来捕捉脱略形似的自然之同时,往往选用了红、蓝、黄等绚丽的色彩,作为统合画面的主色调;自1964年起,艺术家在背景用色上却出现了显著的转变,他开始选用沉稳的褐色调,这样的试炼在1965到1966年间达到了高峰,在色彩运用上力求简约,着重于构图与笔意的探求,《11.03.65》(Lot 5)正是这个阶段的代表力作。 唐代王维于《山水诀》曾言:「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阐明了水墨画在中国审美系统中的重要性。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始于唐代,盛于宋元,「墨即是色」的技法及观念背后高度的单纯性与象征性,自此深植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强调以笔法为主导,将看似单纯的墨色,在极度简练的色彩使用挑战中,探究出「黑、白、浓、淡、干、湿」六彩之间绝妙的细微变化,将力图打造出无限深远的山水意境。赵无极在《11.03.65》中,也一采低限的色彩组合,以单纯的黑、灰、白三色,或聚或散,流畅地奔驰于一片土褐色的温暖大地之上。首先,他大刀阔斧地以笔刷沾以赭黑色颜料,倏忽刷写,挥洒出一道道粗细相间的墨线,画面左方大笔刷出粗黑的浓陈线条,充满了苍劲的运腕力道,为画面注入蓬勃的生气,也为整体视觉的动态与架构布下了主干。同时期于巴黎创作的女性艺术家琼.米丘在线条表现上,可与赵无极此处的精微表达互为参照(图2)。 赵无极千变万化的运笔,让简单的色彩组合也显得丝毫不单调,大量的焦黑干笔,配衬着几许画龙点睛的飞白,腾跃出令人为之欣喜的空间层次感。干焦的笔锋在画布上横竖飞舞,创造出犹如书法笔势般耐人寻味的韵律,于每个侧、勒、努、趯、策、掠的转圜间,挥洒出皴擦、晕染、浓淡、枯润的色调及技法变化,交织成致密的视觉节奏;笔触间相互不断冲撞、呼应的对话,充满视觉张力,更激荡出天地浑沌间反复流转不息的无尽观赏意趣。 画面上每道运笔的起、承、转、合态势之间,将赵无极自幼积累的深厚书法根基展露无遗,他的祖父曾经告诉他,唯有能传达感情的书法,才能算是艺术。而透过《11.03.65》的观看经验,我们也看到了艺术家如何将用笔的动势以及其内心的遐思脉动做出紧密的结合,在平和与激昂的运笔起伏间,完美体现先人所倡「意在笔先、物我合一」的概念;另外,更经由线条、色彩反璞归真的纯粹抽象表现,赵无极成功地延承中国传统的笔韵墨趣,以现代绘画观点重新赋予新义并推向了崭新的境界。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