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中,罗中立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要的一位艺术家,他从不随波逐流,始终执着于透过其绘画,传递真挚动人的乡土写实情怀。罗中立于1977年进入四川美院,时逢中国经济社会改革,民风渐开,来年卢新华在《文汇报》所发表的《伤痕》小说,直视揭露文革苦难的纪实文学,点醒了人们重新审视文革狂潮中被湮没的人性、理性与真相。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时艺术学院的校园内弥漫着独立精神的思潮,敢于正视过去历史的不幸与扭曲,并反映在他们的创作中。1980年罗中立以照相写实的手法,创作了《父亲》这幅撼动人心的巨作,揭开了中国艺术史上「伤痕美术」的扉页,也引领出一股反思真相、追寻浓厚乡土风情的写实主义风潮。
《父亲》一作,为罗中立赢得了空前的回响,在创作次年荣获了当时中国美术界最高荣誉的国家级金奖,纳为中国美术馆永久典藏。而其同一个时期所创作的《春蚕》及《祈》等作品,更在往后几年中,获颁国家级银奖及优秀奖等殊荣奖项。本次夜拍所呈献的《春蚕》(Lot 25),创作于1980年,与《父亲》同为罗中立乡土写实绘画的经典之作,皆属博物馆级弥足珍贵的作品。他在1980至1983年间埋首创作了两幅《春蚕》巨幅油画,如同古典写实大师林布兰一般,针对同样主题进行不断的试炼、推敲及琢磨精进,从其炭笔素描的草稿以及油画打稿的底图中,可以探见艺术家在此作品投注的心力。此外,艺术家在画作背后注记了「(1)」,左证此为《春蚕》系列的第一件作品,其中的原创性更赋予了这件作品重要的历史价值意义。
此幅《春蚕》以深黑的背景,再加上深具戏剧性的光线投射,打造出令人屏息的氛围。老妇人往后整齐盘梳好的发髻,也因久久低颔,凝望着竹筛上吃着桑叶的蚕宝宝,发丝渐渐飘落,艺术家以细如银针的笔触,耐心细腻地描绘着每根银发,映衬着胸前鲜红的山茶花,她的根根银发,似乎在这一片漆黑的空气之中浮悬着,时间和空间在瞬间的凝结中,化作了永恒。画面中静穆、娴定的气息,可与萨金特笔下《织毛线的妇人》比拟。蠕动的春蚕,似乎也寓意着人生虽庸碌而短暂,同时却仍含蕴着微小的希望与光明,也是这样的盼望,带给了农民在艰困中却永不放弃、继续前进的力量。罗中立对于细节描绘的着迷,正说明了他对农民处境无尽的关怀与感念,芙烈达.卡罗《老祖母萝西塔.莫力罗》也如同《春蚕》一作,流露出描绘纯朴乡间感人至深的情怀。
罗中立将从不受重视的农民老妪端上了画面中心,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却褪去了以往绘画中农民形象总为歌颂政治所粉饰的样版微笑,让年迈的银发农妇,微微地低下了头,平凡简单的姿势,尽显中国农民本质中谦卑的内涵与美德。艺术家以超近距离的写实肖像,迫使人们不得不去正视老妇人银白的鹤发,微弓的背膀,以及额头及双手一道道饱经风霜所凿刻的皱纹,直探农民处于社会底层的艰辛。这一份怵目惊心的「真实」,是改革开放前的绘画创作中所不能碰触的敏感地带。
罗中立在1980年早期即创下的突破,不仅前卫且深具勇者捍卫真实的精神,划记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无疑推开了一扇门,让同辈以及后进的艺术家真正开始思索个人与集体间复杂的关系,透过创作各自表述每个人眼中所见的历史与真实,唤起艺术家去乘载沉重的历史责任感,这样勇于反思的前卫创作思维,共见于同时期的陈丹青以及周春芽(Lot 45),也影响了张晓刚、毛旭辉、叶永青等人在云南圭山创作了一系列的早期作品,从政治图解的单一模式束缚中挣脱出来,农民的形象不再为了政治而被架高成「红、光、亮」空泛失真的大英雄,而是受到他们应得的尊重,在艺术家的笔下,回归到他们最原始纯真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