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1929年,徐志摩致刘海粟信中念念不忘常玉答应送他的「马」画,纵然当年的马画如今已不可考,我们仍可得知早在1926年时,常玉家中墙上已挂有「线条古拙的汉马」一画。而后常玉时以平涂、时以大笔刷出荒漠般的背景,呈现看来格外渺小无助的动物们,一方面反映了1930年代后,由锦衣玉食到孓然一身的心态转变,从而以象外之意聊写胸中逸气。友人艾尔贝.达昂(Albert Dahan)追忆,常玉曾手指所画的动物而对他说:「这就是我。」 他的动物题材幽默而深刻,反映了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观察与想象,在免除了日常生活的喧嚣特质后,成为艺术家自身的内在写照。
常玉的「化简与再化简」表现于线条的使用之外,成为以低限的色彩配置建构出空间的前后关系。一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纷乱的色彩能使画面失去重点,常玉以简约的浅粉色、白色、及黑色,构成其1930年代的油画特色。《斑马》即以背景的黑、身躯的白、以及条纹的浅粉色作为画面的主要基调。左右两端的白色长条区块约制着画面,如同帘幕开启般地引出了黑暗中的斑马。平涂的黑色背景将斑马置于虚空,悬浮于一未知时空的场景之中。斑马的淡粉色纹路凸显了其立体性,然而背景的平面性却使整体画面产生一种介于二维平面化与三维单一视点透视的效果。如同世间并没有淡粉色的斑马,艺术家并未追求表象的真实,而在避免陷入穷追现实的窘迫状态后,畅然抒发了其内在真实。
「常玉的使用粉红谅必也经过不断反复的省思,如此风格的特质有别于野兽派的缤纷,而具显统合于单一的东方意味。这个粉红的运用,实在具有无法替代,不容质疑的准确性。常玉以粉红、白色、黑色三种色调构成他1930年代油画的特色,由于这种色系约简的努力,使得常玉在中国水墨和西洋画中取得恰好的过渡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