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王广义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和知识分子,一直致力促进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他的艺术作品被归类为政治波普风格,他引用了1960年代后期和1970年代中国政府宣传海报的格式,以文革时期共产宣传意识形态,结合美国商业广告形式,发展出一种类似美国波普艺术的独特语言。他在单调的原色背景下夸张地勾勒出各种人物,并在个别作品配合不同的流行国际品牌。
政治波普的艺术语言与西方同类型创作大同小异,消费文化的意象是对虚伪社会和政治的批判,并讽刺和揭露了商业社会中的伪善文化。王广义的艺术并置了消费资本主义和当代中国共产主义这两个对立的制度:他通过将革命性图像与消费者标志并列,强调中国过去的政治挂帅与现今极端商业化之间的冲突。在风格上,他融合了中国宣传艺术美学与美国通俗文化的感性色彩。
王广义习惯不断重拾和改造原来的主题,他解释说:「从概念上来讲,重回原始表达的过程意味着我回归到那些早期教育体验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并推而广之到最初传授给我的形式问题与看法。事实上可以这么说,我现在做的所有工作都与回到原本的想法有关,并将所有东西都炼净至精华状态。过去,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但现在我要遵循自己成长发展的轨迹。我意识到,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做法表明了辩证马克思主义对他创作的深层次影响,即不断重复强调政治权力图像。
在拍品《大批判系列:可口可乐》(Lot 68)中,王广义描绘了一组满怀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工农兵,他们高举手臂、拿着武器、目光朝向遥远的乌托邦地平线。人物的姿势受到大规模制作的宣传品和弘扬民族理想的公共雕塑所启发。英勇的自我牺牲精神是一种在今天依然十分重要的价值观。红色背景象征着文革时期的红宝书,结合星星、齿轮和钉子,代表了无处不在的共产主义。将消费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图像并列,是作者评价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承,同时抨击不顾放弃理想来换取物质利益的消费主义文化的一种方式。类似对文化和消费的批评在概念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和约翰.巴尔代萨里的作品中也可明显看到。
《大批判系列》的一个典型主题是画布上的序号。文革期间(1966-1976年)用于大众消费的任何图像都需要两个许可:一是制作许可,另一个是发布许可。这些数字展现了那些年里对创意产品的极端限制和审查。西方广告标识「可口可乐」特别适合强调作者对中国独特历史和经济变化的复杂回应。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现在正面临着西方商业化肤浅品牌的冲击。王广义解释说:「在我看来,我在《大批判系列》中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西方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思想抗衡。这种对立更多地涉及到文化研究上的问题,而不光是艺术本身。」(摘自香港东八时区出版社的《王广义》,2002年,第28页)。王广义用两个完全不同的视觉词汇表达了他对当代中国事务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充满激情和理想化信念的过去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