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创作于1994年〈过河系列之一〉是罗中立自1980年发表〈父亲〉后,酝酿超过十年的创作。作品蕴含了艺术家留学比利时,其后回国过滤西方艺术的精髓,标志了自1980年代罗中立以中国大巴山农民为母题之创作,于1990年代初期成功踏入第二阶段,从写实的「具象性」,转移至现代的「表现性」和「符号性」。通过比较分析〈父亲〉和〈过河系列之一〉,我们能从人物造型、绘画风格、笔触技巧、色彩选择四个方面,探讨确立罗中立艺术第二时期的元素,以及艺术家的情感转变。
罗中立走出学院训练的写实风格,开拓出着重表达情感经验的半抽象、半具象风格。在人物造型上,罗氏从超级写实风格下充满苦涩味的农民脸孔,发展出一个刻意夸张、变型、充满原始朴拙韵味的农民。罗中立巅覆了中国传统视觉艺术中刻苦的农民形象,加入了浪漫、人文元素。〈过河系列之一〉中拥有夸张的大眼睛、壮实的农民,似是熟悉,却又陌生。这个艺术家心中的农民形象,成了罗中立艺术的原创符号。符号再不是物象的真实形体,就连用色也按照艺术家主观的情绪而选择,画面被浪漫的蓝色笼罩。在笔触方面,深色的粗线条、厚重的着色、充满力量和动势的笔触,表现了罗中立对大巴山农民澎湃的情感。诚如美术评论家陈孝信指出:「十年前,罗中立关注的重点主要是祖祖辈辈农民的命运,带有社会反思的意向,他用画为农民吶喊、呼吁。十年后艺术主要是在真切地留恋、咀嚼、回味农业文明所曾拥有的种种宝贵的东西,是在欣赏、赞美民风、民俗、民性,从而向当代文明的种种缺失再次敲响了警世之钟。」罗氏以农村的日常生活入画,这些最普通的生活片段却是一则打动城市人心灵的寓言故事。〈过河系列之一〉中的河流对罗中立来说有双重意义。人们能享受河流的水源,又矛盾地面对大自然所带来的挑战。在滂沱大雨下,河水急涨至腰间,健硕的男生以肩膀背起身形娇小的女生,壮阔的臂膀成了女生的保护屏障,小心翼翼地护送女生过河,同时带领身后的牛群过河,呈现一幕窝心、顺应自然的片刻。作品展现的关爱之情和人文精神,隐藏艺术家对文明社会的提醒,唤醒当代人们一些随流而失的原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