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1980 年前我一直生活在北京,1954 年自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北京从事创作二十六年。四十年了,至今还没有发现当年的几十幅油画作品重返绘画市场,而当年所画的周恩来这幅作品(1977 年)经历40 年后于今年首次出现。它来自加拿大,颇感珍贵。画周恩来却是一种意外,他的去逝震撼了全国,群众自发性地把天安门广场变成白色的花海,作诗悼念,十分感人。单位要求王府井书店也应有所表示,要我们画周恩来。我认为周恩来虽是国家重要的领袖,也是一位普通人,他同我父亲庞熏琹一样留学于法国巴黎,1949 年后他请我父亲吃饭,支持家父创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由他批准下达指示。我感恩他对教育和文化的关怀,所以选择画他在夜晚平静地翻阅报章、文件,并在右下角写有“人民的好总理, 日日夜夜为人民”字样,以示怀念。
节选自 庞均《我画周恩来这幅画》
庞均自幼深受浓厚家学影响,得传于父母庞熏琹、丘堤夫妇将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在西方绘画形式中的融合与创造之道。庞均1954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即进入北京画院工作,并被指定以风景油画创作,作品可销售给在京外籍人士,为国家创收。因此,在文革期间,他是寥寥可数的可以持续绘画,并不以领袖和革命题材绘画的艺术家。
庞均对周恩来总理有着深厚感情:周恩来与其父庞熏琹同留学法国,1949 年,庞熏琹受周恩来总理嘱托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得到周总理的大力支持。周总理对美术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关怀和支持,让庞均及家人都深深感恩。因此,庞均创作了这幅《人民的好总理,日日夜夜为人民》(Lot 15),也是他唯一以国家领袖为主题的作品。
庞均没有采用以当时“领袖绘画”的红高大标准,而是视周总理以普通人,以一位长者在夜晚平静的观阅图纸的情景角度入画。作品的基调是庞均特有的“灰色调”:两鬓灰白的总理,身着青灰的中山装坐于沙发,背后的全国地图也同样以灰红色成为背景图。茶几上和桌面上搁置的书籍,图纸,茶杯显示着房间的简朴。大面积光亮白色的运用即是灰色调的补充提亮色,又显示主人平静安详的气质。另一方面,艺术家坦言,灰调的处理又象征着周恩来的中庸性格,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以色调为象征意义的处理方式也是少之又少。
“红色经典”时期是新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有着官方的主流标准和形态,但庞均以其特有的色调,将领袖的描述凡人化,并以绘画象征人物性格的角度开始人文主义的回归,在中国艺术史的后续发展的道路上成为先驱探行者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