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自2000 年起,曾梵志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创作阶段,开始以狂乱的线条创作抽象类别型作品,改变了在《医院》及《面具》系列中具象而谨慎的风格。他发明了独特的“乱笔”技法:以双持笔的技法创作:一只画笔所建立的东西同时又被另一只画笔所改变,形成了在创造中破坏,但在改变之中仍保留了原有的轮廓和笔触。借助画笔的随意性和控制性两方面的相互抵制,产生了在有序中的无序,获得中的丢失,凝聚中的散发的矛盾但又和谐的功效。曾梵志将这种创作历程称为“对灵感的潜意识回应”。这种新的艺术呈现方式,是他决定通过恢复传统艺术气质的接续,将中国传统书画中的笔触和意境,藉以油彩材质赋予质感的表现力,陈述自然和内心之间的交融和感触。
《无题07-5》(Lot 27) 正是这种历程的例证:干枯的树木和杂序延伸的树枝层层迭加,深邃的天空在幽暗的蓝色基调的渲染下尤现肃穆之气氛,那些突然转折或折断的枝条更加重了悲壮的意景,却也意味着顽强的生命力;画面下方的玫瑰色层显露出些许娇娆和热情,天地之际那团神秘的光亮色,更增添了一种希望和期盼的意味。这样的景色似曾相识,却又恍惚并不真实,却又令人感悟。曾梵志曾解释道:“这些不是真实的风景,而是一种妙悟的体验,它不属于一般认识,也与理性言豪无关联。妙悟是一种启示与显现,但这启示并非简单地彰显事物,而是一种创造,它所带来的是一个潜藏在自己生命的深层,新颖而似曾相识的世界”。这与中国文人绘画中“逸笔草草,聊写胸中之逸气”之情怀不谋而合,并不只是对自然的写生或客观再现,而是以景抒情,对自我心境的豪迈抒发。
线条的运用与处理是曾梵志“乱笔”系列作品的另一特质。在中国水墨画中,线条不是单是画面的基本原素,更是情感宣泄的轨迹。曾梵志的线条的运用即融入了中国草书的写意韵律,也有着行动绘画以及抽象表现主义的形式逻辑。他笔下的线条有着狂放灵活
的美感,也有着高傲不羁的理性。线条的力量使得平面空间呈现不同空间的层次感,展现出空间的纵深及延伸度,将有限的画面延伸到无限的时空。“在这些画作中,急速的线条已经脱离了单纯造型手段的功能,开始成为绘画表现的主体”。 ( 巫鸿《2010. 曾梵
志》,2010)
曾梵志笔下的风景充满了孤寂的诗意,却又蕴含了一种生命的存在。中国高古美学中的
“古木寒林”的美学概念( 图1);以及西方浪漫主义绘画中象征意义的哲学含义( 图2),
在这副作品中都被融合。他并不拘泥于任何已有的规矩或概念,而是建构了一种新的艺术
语言,完成一种具有当代性的绘画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