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苹果与西柚》基本上是一幅关于画作的画作。这幅来自1970、1980 年代“静物”系列的作品,简单精致,将古代的艺术类型带进波普风。作品采用李奇特斯坦于1960 年代“笔触”系列中所创的技法,笔触高度精简而且又平又宽,几乎盖过了所有人手操作的痕迹。创作这幅画的李奇登斯坦,就如一个后现代赛尚。赛尚绘画静物时把主体完全解构,到笔触的基本层次,而李奇特斯坦则更进一步,甚至将笔触也解构,成为线条和原色色场。
李奇登斯坦凭借一系列重新演绎著名漫画场面的作品于1960 年代打响名堂。他采取了1950、1960 年代的漫画技法,用手逐个绘画蓝、红、黄的班戴点(Ben-Day dots),以模仿当时的印刷技术。罗伦斯.阿洛维(Lawrence Alloway)曾指出,《看,米奇》(1961) 等作品的革命性在于它“是假装成复制品的原创品”。(罗伦斯.阿洛维;录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期刊》第42 号,1987 年春;第5 页“A Parody of the Painterly Gesture: The Depicted Brushstroke in the Drawings of Roy Lichtenstein”)
李奇登斯坦作品的高度形式化, 与波普风之前的抽象表现主义截然不同。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克莱恩(Franz Kline)、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等人的作品强调作画时身体的动作,并通过画将之凝固。所以抽象表现主义的真正主题在于创作行为的本身,而画家则被提升到近乎神圣的高度。但是到了1960 年代初,这个运动便开始瓦解。李奇登斯坦和沃荷等人,就趁机以当代通俗文化和广告图像填补这个空档。可以说,这些“正统”的波普艺术家都反对抽象表现主义所代表的刚阳牛仔文化。但是有点讽刺的是,李奇特斯坦曾是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但却未获赏识。
探索漫画形式完毕,李奇登斯坦将精力转移到笔触身上,而最终发展出一套方法,可以令真实的笔触看来犹如仿制品。他先设计一个方案,把墨水或涂料涂在醋酸层上,湿润的媒介会被排斥,继而按描画好的轮廓流动,然后他把这个方案投放到画布上,他便可以沿着投影的笔触勾画出轮廓,使其变成一个如卡通般简单的独立构造单位。”(同上)李奇登斯坦在《苹果与西柚》中再次使用这种技法,但同时也将笔触以外的题材带到作品中来。这举动无疑是他艺术生涯中的转折点。直到1980 年后,笔触依然是李奇登斯坦作品的重要主题,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中笔触神圣地位的一种戏仿。
《苹果与西柚》是李奇登斯坦较成熟作品中的代表作。画家不单将作品的主体解构成媒介与色调,更将笔触也一并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