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面具」系列以反映当代人共同经历的政治符号和意识形态,为同代人成长中的心理变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996至1997年间,曾梵志的艺术风格进一步优雅化,色彩变得柔和,笔触亦渐变缓和细腻。艺术家于风格上的转变,体现了其看破人生,正视「面具人生」的心态。《面具系列:第三十一号》(Lot 511)中,一位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脸上戴着一副与年龄不相称的面具。那世故而无奈的笑容,彷佛一位看透世俗的成年人。然而,梳理整齐服贴且油亮的头发,让人联想到改革开放后流行的成功男士形象,此时脖上的红领巾,反而为人物增添了一份稚气。
画中人物因在面具的遮掩下,而无法辨识其面容,为画作带来了难以揣摩之神秘感。我们无法得知,到底是无知的青少年,在社会氛围的熏陶下,盲目追求所谓的政治光荣;抑或是成年人因厌倦社会的虚无虚伪,反而觉得一切不及戴红领巾时,为个人荣耀所带来的虚荣感来得实在。曾梵志透过面具系列,让观者了解艺术家在这个虚伪与荒谬的社会中所作出的内心挣扎。
《面具系列:第十三号》(Lot 510)一方面表达了在全球化的进程下,中国新一代青年对接受西方外来文化影响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艺术家的成熟坦然的态度。与早前《面具系列》以西装人物的拘谨与漠然,作为内心紧张的暗示相比;画中的青年男子,手插裤袋,显得悠然自得。白色T恤和牛仔裤的典型美式悠闲打扮,反映的是画家的心态转变。人物透过面具自信地望着前方,与面具背后额头上因专注凝视而产生的纹理相结合。此时,面具已不再显得死板,彷佛融入了人物身体的一部份。柔和的粉红色与轻快的黄色背景,配以衣服图案的开怀笑脸,赋予画面一份轻松愉悦感。画中的细节皆透露了画家愈近平静的心态。白发和中直的发线,让人联想到美国普普艺术画家安迪·沃荷。这种向西方艺术大师致敬的手法,预示了曾梵志今后的艺术创作方向,从流露对人生悲观的「医院」、「肉」系列,演变成今后创作以发现生活美及向美致敬的「乱笔」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