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1919年出发前往巴黎前,徐悲鸿正身处反封建、倡改革的社会氛围中,留京期间认识了李石曾、蔡元培等改革派人士,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追求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深信此二项元素能建立新中国。因此,徐悲鸿在法国和欧洲等地学习和游历时,他对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的写实主义特别关注,花费大量精力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追求古典艺术严谨完美的造型特点。事实上1920年代,由康丁斯基和毕加索等艺术家主导的非具像、抽象风潮正在巴黎强势展开,当时巴黎的艺术界更开始对法国传统写实风格和由聚居在巴黎的外藉艺术家所发起倾向非具象风格的巴黎画派产生了广泛讨论。这个背景反映了徐悲鸿在立体派、非具象、抽象风潮选择了写实绘画是一个有意识的选择。他相信写实主义中的客观精神能让当时没有艺术知识和背景的中国大众去明白,从而达至普及美术教育的目的。而同时于1919年前往巴黎的林风眠则选择了立体派、野兽派等新绘画风潮,其后孕育了中国抽象绘画的摇篮。
徐悲鸿在留欧期间积极训练写实绘画的基本功,在考进法国国立美术学院之先,在朱利安画院补习素描,逐步掌握透视法、光暗法规、轮廓线、反映自然的色彩运用、和谐的构图等基本绘画技巧。除了在学校的训练,徐悲鸿仔细分析大师名作,更为求精准地描绘物像而作长时间的观察,例如在1921年短暂居柏林时,凡晴天总往博物院或动物园作画,为画好行走时狮子的一只提起的后腿,曾一连三个月到动物园进行速写。徐悲鸿曾说:「吾居柏林及巴黎时,赴动物园,园豢狮与熊,独处描之,既屡,觉狮与熊等亦有个性。」久而久之,徐悲鸿对描绘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笔下的动物更是充满个性。根据现有文献记录,徐悲鸿曾描绘狮子、松鹰、乌鸡、马等。
《比翼》展现了两只禽鸟在蔚蓝的天空中高飞的姿态,徐悲鸿以薄擦的着色技巧,细腻地以多种色调的蓝色加上白色,呈现天空因自然光线折射而产生轻微的色彩变化。艺术家再以古典写实油画技巧多层的色彩罩染,使颜料一层一层地服从于形体和造型。除了对两只禽鸟一丝不苟的具像描写,徐悲鸿更着重刻画鹰和鸽的神情,飞鹰张开翅膀,俯身向下而冲,把双脚用力收紧,准备随时出击,抓住鸽子,凌厉的眼神表现鹰在捕猎时决心与自信。而平日予人温驯的鸽子,在危急之际面对猛兽,不慌不乱,保持坚定,尽显生存的本领。全画贯穿了徐悲鸿的绘画思想,「有古典主义的技巧,浪漫主义的构图,印象主义的色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画作不单展现了自然动物界中的生存之道,也隐喻了面对强敌,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记载了20世纪初中国人通过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自强革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