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
《静月莹菊》(Lot 23)是常玉精心布置的一道暗夜风景。他熟练地将深色布帘铺盖画作,淡雅粉菊映衬在深色布幕上彷佛点点繁星发出荧光,点亮画面。蓝色与黑色做为作品中的对比颜色是画中的精神象征。深色布幕为画作袭上一层东方神秘薄纱,加上西方绘画几乎从未描绘过的蓝色幽静月光,为画作添加一抹宁静与沉着的气息。《静月莹菊》在常玉独特的美感诠释下,独具东方女性隽秀温婉的特质,在现代绘画的感性要求上,运用创新与突破技法,追求永恒的艺术价值。
虚实相映的空间美学
独特的空间描绘是常玉创新的绘画语言,虽然擅长运用线条,但常玉却不用线条营造空间。不同于其他艺术家,他运用单色块的空间区格,自然地将背景划分成实体的二维空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罗斯科也运用色块营造空间层次(图1),不仅如此,画中枝叶茂盛生长的上方形成另一个丰实的空间,创造出「疏能走马,密不透风」的视觉虚实空间,使观者的视线由下往上不断延伸,画中盆菊在常玉的精心布局以及营造下,枝叶仍然不断向上生长,彷佛时间轨迹仍在运行当中。
全景式光源与隐藏式光源
中国传统绘画以全景光线描绘创作,常玉出身东方,打破传统,除了背景以全景光线的幽光呈现之外,并加上远处隐藏式光源,使观者感受光源投射自右侧上方,打造静谧气氛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抒情绘画方式带入画中。幽静月光是《静月莹菊》独具散发的沉潜气息,画中粉菊在靛蓝幽光下如点点繁星于深色布绒中彷佛发出荧光,争相闪烁。常玉熟知色与光的应对关系,对于「色」与「光」的纯熟运用,不仅响应西方色彩的运用经验,更突破巴洛克时期拥有戏剧光影大师之称卡拉瓦乔的叙光方式(图2),同时创造二种光源,融合东西,于深色背景创造幽光,以深浅不一的蓝青色描绘枝叶,映射出立体前后空间,突破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绘画空间布局的局限性。
文字造型的意象之美
中国文字的意象造型之美,如枝干、如人体、如音符。从具象到意象,从意象到造型继而转为抽象。常玉运用中国文字造型的意象之美,集合文字形象的隐喻,以倒序方式将各种意象融入盆菊的造型当中。运用线条,在拉、拖、描、折、捺的转笔间,信手拈来,彷佛线条中的穿针引线,熟练地在画布上来回穿梭。画中并未题上任何诗词文字,然而盆菊的枝桠结构却给予观者文字及中国题字诗词的经验,犹如先秦书法的金石古文(图3)与观者对话,枝桠粗旷流畅,伸张有力,在转折之处展现遒劲有力的笔锋,枝叶茂盛之处则以柔软笔画表现摇曳生姿的舞动姿态。常玉在富含中国文化影响的底蕴下,不以静物形式绘画盆菊,反以物我共生的东方哲思使盆菊反客为主,建立与观者对等关系,以与君子对谈的东方哲学企图透过单纯意象,深刻的呈现隽永韵长的视觉观感。
常玉身处1930年代的艺术环境,在现代艺术萌芽时期旅居法国四十多年,当时的西方绘画创作已经开始走向精准的单一形式,在形体、色彩以及空间之中寻找艺术语汇。他的作品具有东方绘画的精炼细腻与西方现代绘画的感性要求,带给观者跨文化及跨地域的视觉感受,经由空间、光线以及造型的突破与创新,响应西方色彩经验,藉由突破与创新西方绘画技法,表达中国文化精神。《静月莹菊》创作于1950年代,是常玉一生中的重要作品,精炼、纯粹,清瘦简笔的形体却充满惊艳与丰盈的视觉经验,是20世界东西文化所谓创新与传承的最佳典范,也是常玉个人独特横跨时空精神的美学与品味,为其专属的东方人文油彩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