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张荔英是亚洲美术的一个奇葩。作为一个技艺超群的绘画大师的同时,也是一位独立自信的女性,在男性雄霸的二十世纪艺坛中留下无与伦比的地位。论者经常把她归类为南洋画派的一员。所谓南洋画派,指的是蜂拥至新加坡南洋美术学院这个艺术重镇的第一代中国移民艺术家们。但她无庸置疑也是一位中法画家,她早年大部份时间均停留在法国。张荔英与其他同代画家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一般是先在东方学艺,然后再到西方寻找现代主义的启发;她则是先在巴黎打下基础,再全神东顾,造就笔下深具塞尚风格的静物画。
根据现有的生平资料,张荔英于1907年在巴黎出生。她的父亲张静江是一位相当爱国的华侨富商。在这优渥的环境下,她的童年主要在法国、中国及美国渡过。她成名甚早,早在1930年已获选于巴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秋季沙龙参展,对一个亚裔的年轻女性画家来说,这可是无可比拟的成就。同年,她嫁给比自己年长22年、特立尼达出生的外交家陈友仁。陈友仁随后更曾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第一代外交部长。这段美满婚姻一直维持至1944年,陈友仁在日占时期与世长辞。张荔英虽后来曾短暂改嫁,于公于私也一直保有前夫的姓氏。
1954年来到新加坡后,张荔英已对中国当时种种政治风波有亲身体会。对曾被日本人软禁的她,没有什么比能在这平静的殖民地安身、靠绘画教学来为生来得更叫人安心。她的作品以细腻感情、精幼笔触及与精准图像描绘而驰誉南洋艺界。张荔英作品中的每一处经营经过深思熟虑,使得她的小幅佳作亦洋溢着如幻如梦的浪漫特质。
《榴莲与红毛丹》(Lot 28)是一幅细腻的静物杰作。画作既含蓄又富力量,嫣红的红毛丹及鲜绿的绿叶配置在米黄的背景之上;画面大部份的留白,则用以平衡了果篮丰饶的构图。即使为静物画,仍完美体现内蕴的动感。背景戴有方向性的后印象派笔触,为画面制造了恰到好处的动能微荡。而红毛丹支干上斜生的翠叶,果实上丛生的壳,加上榴莲那被剖开,果肉外露的尖壳,整体的简约更加突显这些细节的精准与动感。
东南亚的题材带出了张荔英的艺术可塑性,以及她对热带文化的钟爱。她时常在她的作品中描绘东南亚的生机,多以海峡地区独有的佳果、饼食及衣饰等入画,较少描绘生活中寻常可见之物。《榴莲与红毛丹》展现了张荔英在新加坡生活中的平静满足、对小事物的欣悦之情,及安身立命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