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下,本土艺术家均积极吸收西方哲学与艺术的精髓,并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再加以转化后,以独特的方式去阐述这反映出当代人生活状态和情感思想的艺术作品。张晓刚自1990年代中期起,创作以老照片为蓝本的《血缘:大家庭》系列,利用人物脸谱化的特征,结合西方艺术独特的语汇,去唤起一代人所共有的集体记忆;系列画作中,那些看似相同的肖像画,在细节上有轻微差异的人物是个体精神独特和率真的主观表现。且那顺应不同场景而象征不同意义的光斑,寓意了人的多元化。虽然在某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但每一个人在思想与情感上所具有的独特性仍然无法被彻底磨灭。
张晓刚在《血缘:大家庭系列》(Lot 40),所运用的欧式学院写实手法,以集体公共的形象图式,反映那一代人内心世界的变化。这种图式转化成为个人心理世界的写照。虽然每幅作品在主题选择上都极为相似,但艺术家的目标不在于刻画肖像的真实度,而是要画出一幅能体现「人性状态」的肖像画。个中意蕴让人联想起在西方艺术历史上,林布兰那以单一重复的自画像去记录人生各个阶段际遇和心境的系列画作(图1)。张晓刚这种相片般定格且不断重复的肖像,宛如社会众生相,画家通过对画中人物细节的刻画,揭示了时代的变化,亦体现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与群体间的联系。参考炭精绘画技法所刻画出的细腻画面,这种独特的诠释手法,把个人生活所共同的「隐私」幻化成集体的影像记忆,从而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这种呈现怀旧照片效果的画作,令观者的思绪即凝固在过去和与永恒之间悬空的一刻,各人在观赏画作时一同结合。画中人紧闭的双唇,暗示大家都有一种说不出的,默认的共识,就像默守一个属于大家的秘密,张晓刚通过运用这种经典单一的图式所构成的艺术语言,隐喻了历史上共通的感受。
作品近乎对称且饱满的构图以中国结婚照的形式展示了一对年轻男女,画中的红色细线,于此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并非如往常在《血缘:大家庭》系列中,所隐喻的个体与社会关系和义务相连接的导线,而是象征了男女间的微妙情感。作品沉思的基调以超现实主义方式呈现,犹如画家芙烈达.卡萝,利用了血管串联起的一双自画像,那条连接了两颗心脏代表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血管被剪断而滴下血液,表达了画家当时那彷如抽离了自己灵魂一部分的痛苦情绪(图2)。
张晓刚说过,「这些肖像的面部看似平静如水,但在平静的外表下正涌动着情感的波澜」。的确,画家在这幅肖像投射的情绪,比起卡萝直白的情感哭诉,这种仅以沉默的回应,似乎更加强而有力。在文革时期,「恋爱」「结婚」被视为一种资产阶级思想的自由化产物,男女间的关系是肩负革命事业责任之年轻人需要绝对划清界限的守则。因此,年轻男女间的青春悸动大多禁锢于心底。画中冷漠的表情,和直视前方的呆滞眼神,似乎是用无声的控诉去表达社会对情感压抑的无奈,那些不规则的红色光斑,仿如男女间无法抑制且自然流露的热烈情感在画中闪烁。因此,这件作品宛如带有年代感的信物,乘载着那个时代男女间热烈却又含蓄的纯洁情感,在人们记忆中永久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