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G FANZHI (Chinese, B. 1964)
曾梵志

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号

细节
曾梵志
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号
油彩 画布
1997年作
签名:曾梵志;Zeng Fanzhi
来源
亚洲 私人收藏
出版
1998年《曾梵志1993-1998》上海香格纳画廊 上海 中国 (图版,第83页) 2003年《我‧我们 - 曾梵志的油画》湖北美术出版社 湖北 中国 (图版,第125页)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绘画的难度在于将浩瀚的历史纵深加诸于方寸的画布平面之上,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乘载不同的理念和使命。「再现真实」的绘画课题在当代艺术领域的范畴之中,不再只是刻画形象的表层意义,还必须兼具知识性的理论内涵,且反映出时代的精神特质。曾梵志曾说:「我所画的每一张画其实提出的都是一个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从生到死的一系列问题。我从1990年就抱定了这个目标和方向,要提出人类所面临的所有困境」。1993年曾梵志离开武汉前往北京发展,踏上一个急遽变化且充斥各色川流不息人物的巨大舞台;1994至2000年间的《面具系列》是曾梵志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他得以与大时代的具体样貌正面相对,旁观者般的分析人类的生存状态,收敛先前带有表现主义风格的笔触,将画面推置于色彩对比强烈,却愈具冷面写实的氛围之中。此时期感受的压力与疏离,启发他将之转化为面具系列的主题,反映他沈浸于不安的环境之中,以艺术家的角度不断的自我质疑,呈现荒谬当代都会中的个体挣扎。 《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号》(Lot 42)画面有着不寻常的紧张气氛,更增添了面具男子的神秘感。曾梵志所关注的,不只是对于眼前景象的描绘,而是去捕捉在表象背后,那无以名状却又驱策支配一切的力量。画中男子穿着优雅,身别胸花,头发齐整及肩,行走于一未知的道路上,看似正处在成功的巅峰状态。他直视观众,夸张而稍显笨拙的双手垂在身旁,自信满满地站在一耐人寻味的场景前:密实而稍显混浊的天空、广袤的草原、缀以稀疏嫩绿的黄土、以至灰色的道路。画中人物身着受西方价值观影响的西装款式,曾梵志为此人戴上面具,以表现中国社会的中产阶级,在强势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误识,以及必须自我呈现的观点,暗示着其所处的时代正面对着社会急迫变迁,与其所导致的困惑。密实而牢固的面具暗喻着心理状态的空虚和冷漠,曾梵志曾形容其面具主题「专注于生活在现代环境中,人们之间的怀疑、忌妒以及误解,都不可避免的被强加在人们的精神状态中。当今社会,面具随处可见。不管你想要保护自己,或想欺骗他人,真我永远是被隐藏的」。 曾梵志早期的面具系列作品大多更加的原始,强调同质化而单一乏味的社会环境,以及其肤浅的表面和谐。1994年至2000年的面具系列中,在1997年后逐渐以更加优雅的面貌示人,《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号》创作于1997年,为面具系列发展至晚期最具深刻寓意的代表。画幅虽大却只安置一位面具人物,将人物置于一个浅近舞台般的虚拟布景中。此时画中人物已非处于早期面具系列的空白背景中,而刻意以宽广的风景意象赋予画面暧昧的空间感。面具系列发展到《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号》,曾梵志采取更为细腻的手法,人物愈加优雅,背景愈加雕琢,以呈现更为强烈的讽刺意味:表明在消费主义化的社会之中,个体成为发现与表现自我的自由媒介。然而环境的转变仅止于一种疏离的置换,个体最终还是孤单的存在而不曾改变,反而加重了个体的焦虑状态,将自我投射于一个无懈可击的成功意象中,因而不断试图追赶一个想象地与理想化地、但却不曾存在的自我。 《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号》的人物有着异于常人的硕大双手与筋肉混合的血色肌肤,虽承继曾梵志早期作品的人物特征与表现性笔触,却可见艺术家创作手法的演变。刮刀技法淡化了原先的表现性线条,平涂的背景和缓相接,随着道路将画中人物推向观者,却同时将观者带离现实,至一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观者不禁质疑自身所处现实,画中人物泰若自然的带着面具,似是与生俱来的服贴于面孔,使人反思究竟是环境加诸于人类,抑或是人性自己选择了如此。肖像绘画传统常以刻划人物理想面见长,以反映画中人物在现实中未必存在的理想化特质,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反其道而行,试图以肖像画将观者不曾意识到的心理状态映射至观者心中,而至超越美学所能概括范围,带给观者一种对于大时代的智性思考。 曾梵志的作品受西方艺术史以及中国社会史的双重影响,《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号》则是一件充满多层意涵与关联性的作品。曾梵志引用了都会纨绔子弟的形象:一个当代漫游者,或说是「一个在城市街道上蹓跶的绅士」,但同时也让人联想到安德鲁.怀斯知名的画作《冬》(图1),怀斯画中的山丘象征着他的父亲,而漫无目的行走的男子正象征着艺术家自身;如同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号》,其不寻常的视点象征了艺术家的疏离。而曾梵志画面的平面性,正如同霍克尼所欲表达的「表层是一种幻觉,而深度也是」(图2)。与此同时,《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号》也让人联想到文革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毛主席去安源》(图3)。从西方现代主义到中国革命,画作中各种细微的线索,如同在黑暗中孤身站在康德式的自省面前,在文化的转变时刻传达出胜利的可能性。 从人像以至抽象景观,曾梵志的面具主题指涉着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当代文化中司空见惯的肤浅表征。《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号》不应以传统观点解读:曾梵志的主角代表了中国新社会秩序的象征,被肤浅和虚假的表象所腐化,同时揭露了当代都市生活与艺术家自身存在之间的紧张关系。曾梵志解释道:「我在文革的环境中成长,这些意识形态占据了我脑中很多的空间,但当我作画时,我只想描绘我内在的感受以及我身旁的人」。藉由《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号》,曾梵志再次体现了他不凡的洞察力,关于变动的社会与心理状态加诸于个人生活的反省,坦率直接地诠释紧张、压力与挫折的情绪。曾梵志作品的文化要求源自于他的脆弱、诚实、与美感,描绘他赤裸的情绪,并以普遍共享的特征来表达他的思考,是艺术家个人生活与自身感受的反映和诠释,诉说着寂寞和孤独、经济发展与思想体系,以及正处于中产阶级化的现代中国社会。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夜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