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进退之间,水流冰下般的丝细从耳边呼啸而过;动静之间,倏然而起之姿如银瓶乍裂、铁骑金戈;虚实之间,舒缓未解,随即惊魂动魄。
朱铭早年跟随杨英风学习,在长期琢磨精炼之后,突破个人艺术风格,成为新时代的雕刻大师。其创作传承东方太极精神的涵养,开启东西方当代雕刻的创新语汇。在他的所有作品当中,太极系列为代表经典作品,也是万受瞩目的艺术大作。
朱铭的作品言简意赅,不受多余的形体干扰,简化的形体让观者更能直视其心中、眼中所见的物体形象,也能一眼看穿其作品系列所欲表达的创作语汇。在亨利.马谛斯的雕刻作品(图1)中,由左至右可以见得艺术家观察形体的意象过程,在艺术家的眼中,所见形体逐步简化,直至最后减至块面。然而,在朱铭的作品中,除了简化形体外,他有意识地以「气」、「韵」、「生」、「动」构成其创作的基本元素,将艺术家在作品精神所追求的「神与意」、「意与气」、「气与劲」、「动与静」、「开与合」、「转与承」等淋漓展现在《太极》系列的举手投足之中,气流幻化成气韵,在动静之间再现对比(图5–8)。
斧劈的肌理也是朱铭作品的表现重点。保留大块面的斧劈肌理可见于杨英风作品(图2)。虽然早年学习雕刻于杨英风,然而朱铭作品更展现太极精神的阴阳相生,阴为虚,阳为实,呈现阴阳虚实的东方哲思,利用块面与肌理,自然地收纳光影为其作品的一部分,即是木纹又像山石材质,成功展现自然元素中材质与肌理的物理变化,融合成个人艺术语言的造型特质。
《太极系列:对打》(Lot56)以对打形式展现,着重平衡与对应,在一攻一踞的对峙中展现一放一收的动能态势,敌对双方的勇然气势环伺于四周,也袭击观者视觉观感。美国抽象表现主义雕刻家塞维罗虽选用现成物为媒材,也同样利用简化的外观展现平衡与对应,他的《木头与炼条》(图3)作品仅利用点与点之间的微小接点即能平衡物体,达到力量的收放对应,使动能持续流转、生生不息,形成太虚空间中的循环能量,其创作意旨乃为东方哲学的太极精神。如同朱铭雕刻在双生双打的对应下,于块体之间聚集力量,在对应的点与点之间产生动能,「肘与靠」,「进与退」、「顾与盼」、「定与动」为作品相应的四个虚实点,与环境共生。
对打姿态的动能来自于对未来感与速度感的捕捉。二十世纪初立体主义盛行,英国艺术家刘易斯在受到立体主义影响之下,也深知未来主义在时间与时空下所产生的速度感。其作品阐述物体在快速运转的情况下,高速机械动力在分分秒秒之中所产生的状态(图4)。于此同时,东西方艺术家皆以自己的方式创作速度与动力的描述观感,速度与动力是Percy与朱铭对观者述说的共同语汇。朱铭的对打雕刻将快速对打的状态停滞在观者眼前,跳脱出二维平面,除了点、线、面外,更凸显面与面的接点,冲击立体视觉。同时,减去多余形体,留下高速动力下视觉暂留所见到的的几何形体,以最直接明了的方式清楚呈现于观者眼前,也以此震撼观者视觉。
从文艺复兴乃至当代装置艺术,雕塑的本质皆在探讨正、负空间两者的对比与权衡,正空间涵盖雕刻本身的实际体积,负空间则由雕刻形体内部与周围流动的空气所组成。朱铭的雕刻在哲思与作品本质上,皆着重在回溯两股力量的共同源头──太极。太极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形成万物的本源。因此所有万物的本源皆是无中生有,有中化无,由此产生无欲则刚,以柔克刚的太极基本概念。《对打》是朱铭太极系列中最难能可贵的创作,在一攻一守的动势中,产生柔软与坚硬,攻即是守,守即是攻,作品在一动一静间贯穿太极主题意旨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