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常玉
白瓶与玫瑰

油彩 画布
1931年作
款识:玉 SANYU (右上);SANYU 10.4.1931 (画背)
来源
法国 巴黎 昂李‧皮耶‧候谢 法国 巴黎 尚‧克劳德‧希耶戴 亚洲 私人收藏
出版
1995年《华裔美术选集—常玉》陈炎锋着 艺术家出版社 台北 台湾 (图版,第50图,第106页) 2001年《常玉油画全集》衣淑凡着 国巨基金会及大未来艺术 台北 台湾 (图版,第90图,第198页) 2011年《常玉油画全集 第二册》衣淑凡着 立青文教基金会出版 台北 台湾 (图版,第90图,第126页) 2013年《常玉: 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先锋》耿画廊 台北 台湾 (图版,第112页)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在我们一般熟知的绘画作品当中,一幅优美的静物画应该拟真、细节繁複、画中所绘亦为眼中所见。但是常玉打破常规,在他的画中,通常不见繁琐的笔触、複杂的色彩,以及常规的构图。在本次常玉的静物作品《白瓶与玫瑰》(Lot 11)当中,常玉并未真实地描绘所有细节,以装饰性来说,画中盛装玫瑰的瓷器花瓶应该对称;以绘画性来说,画中玫瑰以及绿叶应该枝桠如织、鲜嫩欲滴;以物体视感而言,画面应具透视构图;以色彩而言,玫瑰色彩应红花绿叶。然而,富含深厚东方文化底蕴的常玉,不但打破西方自古以来对线条、色彩以及构图的古典美学,在发扬东方静物欣赏的道家哲思外,也打破东方仅含意境忽视空间的绘画哲学,由此超越东西方艺术绘画,站上国际艺术舞台而屹立不摇。 墨叶玫瑰 瓶中水墨 《白瓶与玫瑰》创作于1931年,是常玉普遍使用粉红色的创作年代。根据常玉现有的相关着录与出版资料显示,目前有纪年的油画作品最早可追溯至1929年,粉红色于时已为画面的主要色调,使用至其绘画中所有不同主题。观看当时作品,常玉画面最多使用三至四种色彩组成,其中以乳白、墨黑、粉红或深蓝的比例偏高,通常採取高明度与低明度相互衬托,可看出此时期常玉将颜色降至最低限的创作意图。而《白瓶与玫瑰》主以乳白、粉红以及墨黑为组成色调,本应为衬托红花的绿叶,却被常玉反客为主,写意简笔的粉红玫瑰成了点缀墨叶的客体,绘画哲思回归至传统东方山水。值得注意的是,低限的彩度描绘以显微的粉红色彩打破人文水墨意境,描绘出别于东方传统水墨的平面构图,却也自然构成一幅高度精彩的西方油彩作品。 人文风景 符号意象 若将主观题名自观画条件抽离,映现观者眼前的物体形象仅成圆形、椭圆形等几何符号图形。现代绘画之父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係中表现出来」。他将自己的艺术思想以几何形体展现物体量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由此展开并影响立体派及野兽派等现代艺术的发展。而常玉所塑造的玫瑰风景,忽视质感及造型的准确度,忽略体积量感,摒弃准确色调,却运用东方水墨传统绘画中朱色款识与水墨黑色的和谐,以粉红及墨黑构成画面唯一展现的符号意象,是常玉突破东西绘画传统,再造现代东西绘画融合的表现方式,也是他以东方人文绘画、自成西方符号意象的结果,展现以物寓情,寄予心中「见山不是山」的人文情怀。 东方传统文化的静物欣赏近似于一种「以心为本」、「以悟为则」的道家哲学,内心体悟的感受多于形式的细究与探求,生根于东方文化,滋养于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常玉艺术的表现技法即展现个人内心对观察自然一切事物的看法。粉红油彩的唯一独特运用是《白瓶与玫瑰》打破东方绘画格局的方式。有意识地选择粉红色为创作核心是常玉在绘画中开创的另一新式格局,使其在往后十馀年间不断以此为基础进行对于造型和空间的探索,开创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是其成为第一代华人艺术大师的一大起步。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