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曾梵志
面具系列 2001

油彩 画布
2001年作
签名:曾梵志;Zeng Fanzhi(右下)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很少中国画家像曾梵志一样,有着这样富于深度、层次复杂的艺术发展生涯。成名初期,曾梵志的画作见称于其坦率直接的情感,迅速引起的本能心理触觉,以及典型的表现主义画风;随着时间过去,虽然艺术表现手法逐渐转变,他依然继续以自家的美学词汇,重新检视个人生活和感受,在今天中国当代成名艺术家中别树一帜。 综观这些年,「面具」系列对曾梵志后来的创作影响深广,画中主人翁的面具亦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符号。文化上而言,「面具」系列代表中国某一代人的声音,当时中国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上正经历急速的转变。透过这些人像画,艺术家探索公共和个人之间,对认知「真理」存在的巨大讽刺性差距,探讨中国现代社会里情感表达的坦诚程度,以及暴露当人被迫扮演一个新社会角色时所经过的内心煎熬。在较后期的「面具」系列,曾梵志开始在社会和心理层面上探索成功的意义及其启示。艺术家不仅纪录成功带来的种种焦躁,也记录自己初抵大都市,与寂寞和孤独搏斗的挣扎过程。现代中国城市建设一日千里,同时要求人对社会有所贡献,令踌躇满志的城市人无法融入其中,反被异化感和疏离感重重压垮。艺术家一一记录这些小人物的感觉,辨明这些感觉的确存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已被证明能滋养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和发展。 《面具2001》(Lot 29)描绘一个庄严肃穆的人物,身穿一丝不苟的三件套西装,手插口袋,孤独地站在山峰上。西装跟无边无际的背景融为一体,脚下地面隆起,令主角彷佛化成一尊矗立巅峰的巨型雕像。背景呈圆拱,就像透过照相机的广角镜头看到的画面。这是一个渴望表现自我的意象,强调艺术家对于在其年纪需要面对的逆境和困难,他的想法和理解开始有所转变。主角的面具让人无法看到其实际面貌,却成为一个暗喻,让人了解他孤傲、冷漠的心理状态。他的双眼不再是灵魂之窗,而是沦为两颗空洞无物、令人看不透内心想法的黑色珠子。为了增加心理深度,曾梵志笔下的肌肤就像未煮熟的生肉,颤动肿胀,彷佛压抑的情绪正在拼命寻找释放的出口。 「面具」系列自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登场,在风格上几经变化。最早期「面具」画中的主角无法跨越自己跟他人之间的鸿沟,因而饱受痛苦和折磨;后来,作品较少显示与外界的斗争,反映个人和情感的牵扯伤痛源自内心更深处。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创作主题的焦点有着明显转变,笔触变得精细工整,绘画工具亦更为讲究。背景演变成不同深浅浓淡的色块,令人想起马克.罗斯科的画作《蓝与灰》(图1)。手插口袋的强势站姿则让人想起雅克.路易.戴维的《书房中的拿破仑》( 图2)。《面具2001》和《书房中的拿破仑》,两位主人翁都展示着一个男人攀上成功巅峰时的模样,自我感觉看来相当良好。但《面具2001》袖口露出的肌肤,却透露成功背后的紧张和焦躁。也许,艺术家在暗示一个事实:成就背后,总有压力,总要付出代价。 《面具2001》的自然景物用色肃穆,孤单的身影伫立在山顶上,彷佛跟大自然融为一体,有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壮丽之感。这令人联想到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巴•戴维•佛烈德利赫的名作《雾海上的漫游者》。有别于《雾海上的漫游者》对自然景物的强调,《面具2001》的风景似乎并不重要,人物占据大部分画面,挑衅般挺立在观众面前。画中的人像彷佛已经升华,或许意味着人面对逆境,自我转化,最后大获全胜。 较早期的「面具」突显日益浅薄的社交世界里,交心实在难如登天;而在《面具2001》里,主角形单影只,根本无从顾虑能否与人交心。画作诉说的,不是人与人之间无法交心的逆境,而是人若要塑造一个无懈可击的成功形象,他必须面对的挑战。《面具2001》呈现的,是一种抱负,也是一把两刃的剑,人总是尝试跨越理想形象和现实真我之间的鸿沟,亦暗示华丽成就背后,有时高处不胜寒。从积极一面来看,画中个人形象的升华,也许是艺术家对人类克服困境的能耐的颂扬。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