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系列

油彩 画布
2004年作

签名:张晓刚(右下)
来源
直接购自艺术家 中国 北京 私人收藏 美国 纽约 私人收藏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在张晓刚的创作生涯中,1989年6月的历史事件是一大转折点,他对此事件的强烈感受不仅局限于对社会的责任,一股徒劳无用之感更将他完全吞噬。张晓刚深深觉得自己的艺术语言已不足以引导人们正视这个国家所面临的挑战,遂在1990年代开始游历欧洲、探访各大美术馆。他透过与艺术品的真实接触,以观者身分体验跟艺术家的精神连结,逐渐锤炼出追寻已久的划时代精神性、一个属于中国和他这一代人的灵魂 ──「血缘︰大家庭」系列。 张晓刚以家庭珍藏的老照片为蓝本,作为理解他自己和他的国家的历史的中心隐喻,也是过去的时间和经历时常萦绕并且启发昂当下的方式。 「我追求的是一种『假照片』的效果──为的是再度美化那『已被美化了』的历史和生活」 - 张晓刚 作品远离了他早期作品中的风格化的原始主义,更立足于风格类型的直白的摄影式的革新,使得张晓刚得以将一个更高程度的形式主义引入他的构图,同时也引入了更广阔的文化和历史回响。这一系列作品的意境深远,张晓刚将个人观点以及中国的氛围与现状成功融合,不仅成为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备受肯定、最具个人风格的画面表述。 《血缘:大家庭》系列(Lot 41)艺术家以最逼真于黑白照片的手法进行创作。三个脸型相似的人物占满了整个画面,在如照相馆幕布前似的坐得笔直。刻意雕琢的面部五官,使得三位主人公看起来平静、茫然。其他细节也微妙地弱化了构图的情感含量。人物的眼角湿润,目光涣散,没有方向,四顾茫然。 2000年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带来的阶层间差异为人们所感知。草根阶层不满情绪开始蔓延。「改变自己的命运」、「出人头地」似乎成了平民家庭为每个孩子设定的毕生需要完成的事业。伴随着「经济建设为中心」国策的副作用,中国家庭的社会现象又有了新课题。 规范式的衣着、外形在新的时代中早已为个性化所取代,但社会、全社会父母的「标准」(致富)价值观如同一个无形枷锁,束缚着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各个怀揣发财梦的年轻,他们焦虑和浮躁。个体对物语疯狂追逐,已经蔓延为社会群体的病态症状。事实上,“疲于奔命”的年轻人,无暇顾及父母;或者说逃离是最简单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最后又沦为家庭中的默然相对。 忧郁与感伤的精神历史通过一种假像照片给演绎出来,人们理解艺术家的感情,并且需要艺术家不断地陈述那些更为复杂的关系与隐情。 —— 《忧郁与感伤的精神史》吕澎 2006年 这幅《血缘:大家庭》系列一如之前作品中的平静的表情,但在新的社会背景中解读,可以感受到艺术家是对复杂的疲惫、无奈、麻木、焦躁、茫然的新诠释──个体家庭的病症集合成了中国社会的新病症。张晓刚说:「这些肖像的面部看似平静如水,但在平静的外表下正涌动着情感的波澜。在这种冲突的状态中,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命运定数从一代人传至另一代。」 《血缘:大家庭》系列呈现了两代人的关系,两代人的情感。艺术家将两代人固定在一个空间中,充斥着画面,并将家庭中的「儿子」设计为红色,象征性的红色,暗示着家庭对后代祝福幸福、富足和健康相连的吉祥寓意,也暗示着叛逆与对抗。中国社会跳跃式的发展,带来的是经济上的富足,也带来了代际差异产生代际关系。而张晓刚从来都是通过浓缩时代肖像来阐释社会的群体现象。在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回首观望的《血缘:大家庭》的主题中,矛盾体式的艺术家以近乎宗教信仰的方式,期盼艺术的表现力可以在画面中不停地鞭策观者对问题的思考;又似乎喃喃自语的方式寻求一个内在的自我救赎。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