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石田彻也
工作
油彩 画布
2001年作
来源
亚洲 私人收藏
出版
2006年《石田彻也遗作集》求龙堂 东京 日本 (图版,第60页)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我强烈地想当个圣徒般的艺术家,真的相信世界会透过一笔一画而被拯救。」 -石田彻也 石田彻也1973年生于日本静冈县烧津市,2005年死于东京火车平交道事故。其创作生涯只有短短十年,却留下180多幅传世之作。他以细腻写实的笔触,建构一个超现实的梦魇世界,反映现代社会的沉重压力,谱出生存的哀歌,作品震撼人心,成为同辈日本当代艺术家中之表表者。 石田彻也的创作反映个人被囚困在社会体制的天罗地网之中所感到的幽闭恐惧。一幕幕虚构的场景,触目惊心,描绘20世纪中后期冷酷无情的世界,科技日趋先进,人心却越发虚空。他将年青人的绝望失落、彷徨无措隐藏在幻化成人型,时而半人半兽、时而半人半机械的主角身上。石田对社会的批判,令他在主流的动漫风格艺术中脱颖而出。笔下主角的容貌与他本人出奇地相似,但情感却是压抑的,突显出内心的悲痛莫名、凄然静寂。 《工作》(Lot 42)的布局诡异,景致荒凉,用色沈郁,满载石田对日本社会结构的控诉。画中两名男子作白领打扮,身处一个办公室环境之中,但整座建筑物尚未建成,背景是连绵的山丘。整个工地弥漫着一片阴森,令纠结复杂的情感更形沉重。色层细腻、极度工整的笔触,反映艺术家全情投入创作之中,心无旁骛。仪式般的描绘方式呈现出蛋彩画的特征。一层层薄薄的半透明油彩,形成丰富的层次,将画面色彩的饱和度推向极致。一笔一划都一丝不苟,塑造出立体的面容,富有深度。 石田深切体会到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所带来的冲击。日本的战后经济在60至80年代创造奇迹,步入90年代形势急转直下,经济泡沫爆破,整个社会陷入「失落的十年」。石田生于70年代,童年时经历日本经济高峰期,长大后成为艺术家,却正值日本的经济严重衰退。他的叙事风格,与新客观主义代表人物乔治‧格罗斯有着深切的共鸣,其作品《街景》(图1)痛斥威玛时代的社会时弊。石田的作品《工作》创作于日本失业率高水平期间。日本人的价值观变越来越抗拒群体和谐至上的固有观念,转而追求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这种惧怕社会的心理现象,往往是由高压的工作文化所造成。刻苦耐劳的精神一向被尊崇为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基石;然而,以犠牲个人而成就集体利益。 《工作》的构图带出了社会与人民紧急相连的关系。未完成的建筑物象征资本主义的乌托邦,在那里源源不绝的生产与无穷无尽的消费,相辅相成。安全扣隐喻社会的安全网;但另一方面,它也代表着无可逃避的社会制度。牢固的社会结构导致流动性和空间的丧失,形成生理和心理上的躁动不安。画中两个人物一模一样,暗示人类经已被物化,可以被轻易取代。阴森孤寂的画面,映照出个人痛苦无助的处境。被残酷现实异化的人物,为了生计不得不出卖自己,生命已变得毫无意义;沉默木然的眼神,传递着无声的哭诉,流露出生存的焦虑。然而,穷途未必是绝路;前方的人物,闭目沉思,似乎在追求内心的平和。画面的透视线交汇在右上方的道路,也是全幅画最明亮的地方,也许出路就在不远处。 石田曾说:「最初只是自画像。我想把懦弱可怜和不安的自己变成笑话或可笑的东西…有时被视为嘲弄或讽刺当代人的作品。后来我不断思索,决定把角色延伸至消费者、城市人、劳工和日本人。」石田拥有敏锐的洞察力、人文关怀的精神,他将现代人压抑在内心的窒息绝望和人际之间疏离的情感,以荒诞的视觉语言表现出来,直达观者的灵魂深处,令人不禁深切自省。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