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朱德群
第四O四号
油彩 画布
1970-1971年作
款识:朱德群 CHU TEH-CHUN 70-71 (右下);朱德群 CHU TEH-CHUN No. 404 1971 (画背)
来源
亚洲 私人收藏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他偏爱某些色彩,玉石或果园的绿,天蓝或海蓝,金黄,秋褐,灰白,他时而将他们融合,时而将他们对立,他打破形式,让光颤动,在反差的系统上模煳价值。 - 皮埃.卡班 (抽言) 绘于七十年代的《第四O四号》(Lot 55),是朱德群作品中少有的一件作品,具极高韵律及穿透性。作品的设色及笔触律动皆见独特。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朱德群的作品主要用冷色,较少用黄与橙等暖色(图1)。《第四O四号》让人迷幻在冥想的空间。这位艺术家以平荡的笔触营造韵律,亮出一片诱人的广阔空间。 在1964年,他以厚彩法绘製《构图 No. 168 (河渠山景)》(图2)。后来他开始脱离尼古拉斯.德.史岱尔及他抽象艺术的风格:以不同长度、厚度的线及厚彩覆上画面。对西方抽象艺术家来说,藉由在平面上施加线条,可以营造出三维的立体效果。 对传统中国画家来说,线条不应使纸张画面变得繁杂,反而该引伸出对空间的感知。《第四O四号》是朱德群七十年代画艺成熟及嫺熟艺术表现之影像。他在追溯传统中国绘画印象的同时,亦吸收了西方抽象艺术的技巧及观点。在平面之上,《第四O四号》引发出灵性美和未知虚空的感触。 视线聚集画面中央,可见一条通透虚空的「之」字。「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法 (图3)由中国画家及艺术史学者王伯敏提出,「之」解释了入画景物及纸张之关係。在纸上作「之」字,中实而左右虚。 在《第四O四号》中,朱德群重新画「之」,在中央以橙黄二色,用流线形加重,两旁赋上深绿、蓝及黑,产生出使人迷人的虚空之美。 无论就其来源,社会意义还是技巧来说,绘画都是穿越世纪与文化的一个视觉和精神场所;朱德群通过旅行和发现不断寻找的正是这个场所,儘管这些发现有时与他本人的画风南辕北辙。 - 皮埃.卡班 (文字中抽言) 在1956年赴法以前,绘画技巧娴熟的朱德群一直勤于学画及书法。中国山水画源于晋代 (265-422),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艺术史中第一篇从理论上分析山水画的作品。此作深受老庄道家思想影响,为中国山水画的意识形态定调。书中提倡简约,主张以澹墨作画及强调留白。透过多重视角,甚至没有特定视角来解放视野。早期中国山水尝试探讨及解释未见未知之物、以及虚空幽玄。 为了向中国传统绘画致敬,及表达对西方抽象艺术的尊崇,朱德群在《第四O四号》一作中,以前所未见的手法探讨天与地、灵魂及生命、黑暗与光明之间的对立及精神。作品全面投入于对自然及力量的永恆探索之中,尝试释放大地奔放的色调,以平荡笔锋,把重重黑、绿和蓝的色彩推动至画面中心,不为沉淀,而是开闢新天地,使光明照耀,带出橙黄光辉。《第四O四号》一作歌颂光明前的黑暗、重生之前的破坏、春之祭前之悸动。 由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的《春之祭》,是伊果.史特拉汶斯基编写的现代芭蕾舞剧,由塞奇.戴亚吉列夫及瓦斯拉夫.尼金斯基编舞。1913年5月29日的晚上,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首演后,《春之祭》改变了当代芭蕾舞史。表演配以令人战慄的低音管及弦乐,观众哄然,台上的表演一片溷乱。 把《第四O四号》和尼古拉.罗利奇1912年为《春之祭》(图4)作的第一幅流动场景佈幕《亲吻大地》相比较,可见大地及自然、精神及生命最原始的力量。把两作垂直并列,不禁令人觉得似曾相识。《第四O四号》颤动破坏,一如《春之祭》那夜的低音管;《亲吻大地》则抚慰重生,为溷乱的大地复甦力量。 《第四O四号》是自然与生命诞生之前,在太初之时,地下的溷沌。《亲吻大地》是树木、河川、山丘的敬礼,大自然对《第四O四号》、《春之祭》、生死的对立、大地与宇宙、精神与生命、黑暗与光明的敬礼。 朱德群以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由笔触引出的诗意律动来追溯过去。他以西方抽象艺术的力量思考现在。他以其成熟及多变的画艺及自信,从虚空中,在故土东方,在西方旅途中,解放出他独有的力量。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