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赵无极花了二十多年才发展出个人风格,五十年代由具象转到抽象,到了六十年代个人风格遂更臻成熟。《09.06.67》(Lot 59)创作于1967年,有着赵无极六十年代创作的线条特徵,一道道缱绻、肆意挥洒的线条不仅乘载艺术家的中国书法底蕴,更是统整画面板块、协调视觉对比的主要元素。
虚与实的空间互置
赵无极六十年代的画作大多尺寸硕大,巨幅画面必须有特殊的美感考量(图1)。《09.06.67》的横式构图将画面分为上、中、下三大横条,上与下的油彩较稀薄、颜色也较柔和。粉彩大笔将油料左右来回推开,每笔间相互交融,朦胧的氤晕将这上、下两部份转化成未经界定的空间──虚。「虚」的使用在中国水墨传统中佔有一席之地,它可以是山、水、天亦或是一个被提示的抽象空间(图2)。画面中段由相互交织且充满灵动气息的线条构成,浑厚的量感与气势亦为「实」,不仅是上下空间之间的过渡,也增强「虚」的空间表象性。虚与实区块一动一静、两者并呈互见,展现赵无极心中山水之雄伟磅礡。
中国书法概念中,「虚」与「实」的界定又更为直接──实为黑、虚为白。赵无极的线条带有书法性,从早期微妙的转折与存在,演变为将奔放自由的笔触与构图融合。《09.06.67》中央的线条分布错综複杂,疏密得宜,画布左边界擦入几抹飞白,白色油彩的质感突显运笔的速度,显得轻快奔腾;右边则是重黑的拉长笔迹,凝聚成一小型的色区,象徵宇宙间的沛然能量。左白右黑,除了呼应整体画面由左至右、由浅到深的色彩安排,两端虚实相生、全章贯气,形成一种起伏错落的动能态势,赋予每一寸画布鲜活的生命力。
苍茫色彩 流动光线
《09.06.67》除了展现赵无极用线条定义空间的能力,更带有此时期作品中少见的梦境般色彩。自1958年完全转向抽象画后,他开始减少色彩使用的数量,亦在油彩中加入大量的松节油,造成油料在画布上渲染流动的效果,精心构成令人惊叹的色彩变化。画面右上那片带着黑的深蓝绿色,色泽美得令人屏息,近看如置身宇宙间、充满神秘能量,与下方堆迭出的繁複油彩肌理相辅相成。
此作品亦带有牛顿光学中不可或缺的紫色,在过度至土黄、橘禇与深蓝绿色的过程中,不仅使色彩本身更显细腻,也衬托出那彷彿源自画中的光源,再次审视自印象派后光与色的关係。印象派画家把焦点完全放在追求光色之变化,物体必须吸收或反射光线才会有色彩(图3)。《09.06.67》中上方澹紫与下半部的蓝白,是光照之下最美的反射,显得温润平静,隐约的色彩变化中更可见光之流洩。光影之间,俨然生成一个包罗万象、无尽无极的神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