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小丑乔乔》由法国艺术家贝尔纳 • 布菲于创作1966年,当时的布菲已经在巴黎取得非常杰出的艺术成就。布菲多产的职业生涯横跨二十世纪重要时期。艺术家在 1943 年 开始于巴黎学习,并在 1947年以19岁之龄举行首次个展。由1950年代初开始,他的作品便受到法国艺评家皮埃尔 • 德卡葛斯(Pierre Descargues)大力推崇,其后更得到法国上下一致的好评,并于1955年获《Connaissance des Arts》艺术鉴赏杂志选为法国最伟大的战 后艺术家之一。创作具象作品为主,发展 出与众不同的鲜明的风格,描绘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和对象,极具张力的黑色线条,以及平面色块,大胆的用色,都在本画中反映出来。画中的小丑穿着典型的服饰,表情凝重, 眼神失落,油画中鲜艳的色彩形成对比。画家在1955年首次创作马戏团系列作品,当时他创作了一系列以马戏团杂技演员为题的作品。看似轻松有趣的题材,在勾画小丑和杂技演员方面,却运用了暗哑的色调,以及与本作品中的小丑相略的忧郁表情。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法国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那个时期的小丑表达了当时 欧洲社会的焦虑和创伤。
十年后创作本作品,与之前的系列构图相类,小丑穿上颜 色鲜艳的服装,与沮丧的表情产生对比。对比起外向滑稽的外表,布菲描绘了小丑内心脆弱内敛的形象。欢快的戏剧面具掉落,露出了更加人性化的元素。“小丑”这一主题迷倒了许多二十世纪初的前卫艺术家,尤其是毕加索。“小丑”常被视为艺术家的另一个自我,令人反省沉思。
数十年后,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在重要的“面具”系列中也描绘着戴着面具的人物。曾梵志自1994年开始创作此系列作品,画中人物的面部歪曲,被空白和茫然的面具隐蔽,艺术家藉此带出他对1990年代中国社会瞬息万变 的感受。《小丑乔乔》与艺术家其他作品不同之处,是本作品附上一张同样大小的蜡笔纸条,由艺术家题词:“小丑乔乔-他是卖艺的,他喜欢这个身份-他是一 个‘小丑’,一个真实的小丑 — 谢谢你,真棒,乔乔!” 《小丑乔乔》展示的不仅是艺术家职业生涯中一个极为关键的主题,亦同时展现出他独特的风格和表达型式。